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贫血类型,因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有一般表现和组织缺铁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象、铁代谢、骨髓象异常,可依病史、表现及检查诊断,需与地中海贫血、慢性病性贫血鉴别,治疗要治基础病、补铁剂,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缺铁性贫血的定义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当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时,就会引发缺铁性贫血。
二、缺铁的常见原因
1.铁摄入不足
婴幼儿: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配方奶中铁含量不足且辅食添加不及时,就容易发生缺铁。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6个月后体内储存铁逐渐耗尽,若辅食中未补充足够铁,易患缺铁性贫血。
青少年:青少年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量大,若饮食中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少,如挑食、偏食,不爱吃肉类、蛋类等含铁丰富的食物,易导致铁摄入不足。
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每月月经会丢失一定量的铁,若饮食中铁补充不足,就易发生缺铁。此外,妊娠期女性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也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2.铁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肠炎、克罗恩病等胃肠道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部位或导致吸收面积减少,从而引起铁吸收障碍。
3.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如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道肿瘤等引起的出血)、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导致月经量过多)、咯血(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血红蛋白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等,长期慢性失血会使铁丢失过多,体内铁储存耗竭,引发缺铁性贫血。
三、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苍白:面色、睑结膜、甲床等部位苍白是缺铁性贫血较常见的表现,这是因为血红蛋白减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组织器官缺氧,皮肤黏膜呈现苍白状态。
乏力:由于全身组织器官缺氧,患者常感到疲倦、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稍微活动就会出现气短、心悸等症状。
2.组织缺铁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发育迟缓、学习能力下降等。这可能与缺铁影响了神经系统的代谢有关。
异食癖:部分患者会出现异食癖,喜欢吃一些非食物的物质,如泥土、纸张等,这是缺铁性贫血的特殊表现之一,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铁缺乏影响了味觉感受器有关。
口腔表现:可出现口腔炎、舌炎、口角炎等,严重时可出现吞咽困难,称为Plummer-Vinson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毛发干枯、易脱落:头发失去光泽,变得干枯、易折断、脱落等。
四、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红细胞: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均降低,以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更为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
白细胞和血小板:一般无明显异常,但在严重缺铁性贫血时,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能会有轻度改变,不过这种情况较少见。
2.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血清铁降低,通常<8.95μmol/L。
总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升高,通常>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通常<15%。
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血清铁蛋白降低,<12μg/L,它是诊断缺铁性贫血早期最可靠的依据。
3.骨髓象
骨髓涂片可见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红系中早幼红、中幼红比例增高,幼红细胞体积小、细胞质少、边缘不整齐,呈“核老质幼”现象,这是缺铁性贫血骨髓象的典型表现。骨髓铁染色可见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减少。
五、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如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等情况)、临床表现(如皮肤黏膜苍白、乏力、异食癖等)以及实验室检查(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骨髓象呈“核老质幼”等)可诊断缺铁性贫血。例如,有育龄期女性月经过多病史,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实验室检查符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铁代谢异常,即可考虑缺铁性贫血。
2.鉴别诊断
地中海贫血:地中海贫血是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常有家族史,外周血涂片可见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异常,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正常或升高,总铁结合力正常,可与缺铁性贫血鉴别。
慢性病性贫血:多为慢性炎症、感染、肿瘤等引起的贫血,血清铁降低,但总铁结合力正常或降低,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升高,骨髓中铁粒幼细胞减少,细胞外铁增加,可与缺铁性贫血鉴别。
六、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1.治疗基础疾病:积极治疗引起铁丢失过多或铁吸收障碍的基础疾病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关键。例如,积极治疗消化道溃疡控制出血,治疗子宫肌瘤纠正月经过多等。
2.补充铁剂: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主要药物,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一般口服铁剂后,患者网织红细胞数会在用药后5-10天开始升高,2周左右血红蛋白浓度开始上升,约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但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4-6个月,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以补充体内储存铁。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发生缺铁性贫血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添加含铁丰富且易于吸收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肉类、蛋黄等。家长要注意辅食添加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自行盲目添加导致铁摄入不当或其他营养问题。同时,要定期监测婴幼儿的血红蛋白水平,及时发现和处理缺铁性贫血。
2.老年人:老年人发生缺铁性贫血时,要注意排查是否有消化道肿瘤等慢性疾病导致的慢性失血。由于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在补充铁剂时要密切观察胃肠道反应,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便秘等不适,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缺铁性贫血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对铁的需求量大,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应加强孕期营养指导,增加富含铁食物的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等。在补充铁剂时,要注意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可选择在饭后服用,以减轻胃肠道不适。同时,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监测血红蛋白等指标,确保母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