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血液携氧能力、恢复组织器官功能、重建铁储备库、阻断恶性循环等。
1.改善血液携氧能力
缺铁性贫血的核心病理机制为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导致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提升血红蛋白浓度至正常范围(成年女性110~150g/L,成年男性120~160g/L),从而缓解因缺氧引发的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
2.恢复组织器官功能
长期贫血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通过补铁治疗可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同时改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器官的缺氧状态。
3.重建铁储备库
人体铁储备主要存在于肝脏、脾脏及骨髓中,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储存。治疗需将血清铁蛋白水平恢复至30~400μg/L的正常范围,以应对未来可能的铁需求波动。
4.阻断恶性循环
缺铁性贫血常因月经失血、消化道出血等慢性失血因素持续存在。治疗需同步控制原发病(如胃溃疡、子宫肌瘤等),并补充铁储备以防止复发。
平时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为一线治疗,胃肠道反应明显者可改用静脉铁剂(如蔗糖铁),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摄入,同时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与咖啡、茶等影响铁吸收的食物同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