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肾炎是SLE累及肾脏的免疫性炎症疾病,发病机制有自身抗体介导和细胞免疫参与,临床表现有肾脏及全身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自身抗体等,治疗有一般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育龄女性、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1.自身抗体介导: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自身组织的抗体,如抗核抗体等,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等肾脏组织中,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脏损伤。
2.细胞免疫参与: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异常,参与了肾脏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异常的T细胞可能会分泌细胞因子,进一步加重肾脏的炎症损伤。
临床表现
1.肾脏表现
蛋白尿:是常见表现之一,尿液中可检测到大量蛋白质,严重时可出现肾病范围的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
血尿:可见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血尿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
水肿:由于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以及水钠潴留等原因,患者可出现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
高血压:部分患者会出现高血压,与肾脏病变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
2.全身表现:患者还可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其他全身表现,如面部蝶形红斑、发热、关节疼痛、脱发、口腔溃疡等。
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2.自身抗体检测:抗核抗体阳性率较高,此外还可能检测到抗双链DNA抗体等特异性自身抗体,抗双链DNA抗体与红斑狼疮肾炎的活动度密切相关。
3.肾功能检查:可出现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提示肾功能受损。
4.肾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红斑狼疮肾炎的重要依据,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病理类型,如弥漫增生型、膜型、系膜增生型等不同病理类型,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阳光暴晒等诱发因素。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异常活性,从而减轻肾脏的炎症损伤。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患红斑狼疮肾炎时,生长发育可能受到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身高、骨代谢等。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2.育龄女性患者:红斑狼疮肾炎育龄女性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可以考虑妊娠,但需要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妊娠可能会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要注意调整药物使用等情况,确保母婴安全。
3.老年患者:老年红斑狼疮肾炎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基础疾病的情况,选择药物时要更加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