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鼻炎是长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等药物引起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发病机制与鼻黏膜血管神经调节紊乱等有关,常见致病药物为鼻用减充血剂等,临床表现有鼻塞等,诊断需问用药史等,预防要避免长期用相关药物,处理需停用致病药物并对症治疗。
发病机制
长期使用这类药物会导致鼻黏膜血管的神经调节功能紊乱,使血管扩张,鼻黏膜肿胀。另外,药物的持续作用还会影响鼻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破坏鼻黏膜的纤毛运动等。例如,鼻用减充血剂的作用机制是收缩鼻黏膜血管,但长期使用会让血管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进而出现反跳性充血等情况。
常见致病药物及相关情况
鼻用减充血剂:是最主要的致病药物类型。比如,长期(通常连续使用超过7天)使用含麻黄碱的滴鼻剂,就容易引发药物性鼻炎。这类药物使用时间过长会打破鼻黏膜的正常平衡状态。不同人群使用时风险不同,儿童由于鼻黏膜等生理结构相对娇嫩,更易受到此类药物的影响;老年人本身鼻黏膜功能有所衰退,使用后发生药物性鼻炎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其他可能相关药物:一些含有血管收缩成分的复方感冒药等,如果长期或不恰当使用,也可能间接导致药物性鼻炎,但相对鼻用减充血剂来说,其致病作用相对较弱,但也不可忽视。
药物性鼻炎的临床表现
鼻塞:是主要症状之一,且具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患者的鼻塞程度会逐渐加重,使用原本有效的减充血剂缓解鼻塞的效果越来越差。比如,最初使用麻黄碱滴鼻液能较快缓解鼻塞,随着病情发展,使用后鼻塞缓解时间缩短、程度减轻。
流涕:鼻黏膜受到刺激后会出现流涕症状,鼻涕可能为清水样或黏液样。这是因为鼻黏膜炎症导致分泌功能紊乱。
鼻痒、打喷嚏: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鼻痒、打喷嚏等类似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但又与过敏性鼻炎有所不同,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药物引起的鼻黏膜炎症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尤其是鼻用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药物的种类、持续时间等。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鼻塞进行性加重等症状来初步诊断。还可能会进行鼻内镜检查,观察鼻黏膜的情况,如是否有肿胀、血管扩张等表现。
鉴别诊断:需要与原发性鼻炎(如变应性鼻炎、感染性鼻炎等)相鉴别。原发性鼻炎一般有其自身特定的诱因和发病特点,比如变应性鼻炎多有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而药物性鼻炎有明确的药物使用史。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相关检查可以进行区分。
预防及处理原则
预防:尽量避免长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等易引发药物性鼻炎的药物。如果因病情需要使用这类药物,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规范使用,控制使用时间,一般连续使用不宜超过7天。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要谨慎使用此类药物,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
处理:一旦怀疑或确诊药物性鼻炎,首先要立即停用相关的致病药物。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果有鼻黏膜肿胀等情况,可能会使用一些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减轻炎症反应,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停用致病药物后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同时要注意加强护理,保持鼻腔清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