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病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有基础疾病、呼吸及心血管系统表现;失代偿期有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表现。急性加重期需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抢救呼吸衰竭、控制心力衰竭,缓解期需呼吸康复、增强免疫、防治原发病,特殊人群治疗各有特点。
一、肺源性心脏病的症状
(一)代偿期症状
1.基础疾病表现:主要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原发病的表现,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多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冬季加重等;肺气肿患者可逐渐出现呼吸困难,起初在活动后明显,随着病情进展,静息时也感气短。
2.呼吸系统表现: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可加重,可有不同程度发绀,急性感染时呼吸道症状加重。
3.心血管系统表现:可有心悸、气促等,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二)失代偿期症状
1.呼吸衰竭表现
呼吸困难加重:夜间为甚,常有头痛、失眠、食欲下降等,白天嗜睡,甚至出现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妄等肺性脑病表现。
发绀明显:严重时可出现口唇、甲床发绀等。
循环系统表现:可出现外周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发生休克。
2.右心衰竭表现
气促更明显:心悸、食欲不振、腹胀、恶心等。
体征:可有发绀更明显,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剑突下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甚至出现舒张期杂音。肝大且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重者可有腹水。
二、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
(一)急性加重期治疗
1.控制感染:根据痰涂片、痰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积极控制呼吸道感染。
2.改善呼吸功能,抢救呼吸衰竭
通畅呼吸道:可使用祛痰药(如氨溴索等)、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氨茶碱等),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
氧疗: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一般采用低浓度、低流量持续吸氧,氧浓度一般在25%-30%,流量1-2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机械通气:严重呼吸衰竭时可使用机械通气,改善通气功能。
3.控制心力衰竭
利尿药:使用呋塞米等利尿药,减轻右心前负荷,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利尿引起血液浓缩、痰液黏稠等。
正性肌力药:可选用毛花苷丙等,但肺心病患者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差,易发生心律失常,使用时应谨慎。
血管扩张药:如硝酸酯类等,减轻心脏负荷,但需密切观察血压等变化。
(二)缓解期治疗
1.呼吸康复治疗:如呼吸肌锻炼(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长期家庭氧疗等,长期氧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一般建议每天吸氧不少于15小时。
2.增强免疫功能: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减少急性发作。
3.积极防治原发病:避免诱发因素,如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粉尘、预防呼吸道感染等。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肺源性心脏病较为罕见,多与先天性心肺疾病等有关,治疗需更谨慎,以保护儿童心肺功能发育为主,强调早期诊断和针对原发病的治疗;老年患者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更关注各器官功能的协调,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女性患者在治疗中需考虑生理期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用药时需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