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症可按发生人群分为成人低血糖症和儿童低血糖症,成人低血糖症与药物、内分泌疾病、肝源性等因素有关,儿童低血糖症与先天性代谢缺陷、喂养问题等有关;按发病机制分为胰岛素过多性低血糖症和非胰岛素过多性低血糖症,胰岛素过多性低血糖症由胰岛素分泌过多或作用异常导致,非胰岛素过多性低血糖症包括肝源性、内分泌源性及其他原因性低血糖症,不同类型有不同病因及相应治疗要点。
一、根据发生人群分型
成人低血糖症:成人发生低血糖症的原因较多,可能与药物因素有关,如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物不当等;也可能与某些内分泌疾病相关,像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还可能是肝源性因素,例如严重肝病导致肝糖原储存及糖异生功能障碍等。不同病因导致的低血糖在成人中的表现可能有差异,但都需要及时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成人,如糖尿病患者,在调整降糖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规律饮食等。
儿童低血糖症:儿童低血糖症的原因与成人有所不同,先天性代谢缺陷是常见原因之一,比如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糖原累积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儿童体内糖代谢的正常过程。另外,儿童时期的喂养问题也可能导致低血糖,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若喂养不及时等。儿童低血糖可能会影响其神经系统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系统对低血糖更为敏感,所以一旦发现儿童低血糖需尽快处理,同时要排查先天性代谢疾病等相关病因,对于有早产等高危因素的儿童要加强血糖监测。
二、根据发病机制分型
胰岛素过多性低血糖症: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多或作用异常导致。胰岛素瘤是常见原因,胰岛β细胞增生或肿瘤会自主分泌大量胰岛素,使得血糖降低。此外,自身免疫性低血糖也属于此类,体内存在针对胰岛素的自身抗体,在某些情况下抗体与胰岛素结合又解离,导致胰岛素作用增强引起低血糖。对于胰岛素瘤导致的低血糖,通常需要通过手术等方式切除肿瘤来治疗;自身免疫性低血糖则需要针对自身免疫情况进行相应治疗。
非胰岛素过多性低血糖症
肝源性低血糖症:肝脏是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各种严重肝病,如重症肝炎、肝硬化晚期等,会影响肝脏对糖原的储存以及糖异生功能。肝脏储存糖原减少,糖异生能力下降,就会导致血糖来源不足而发生低血糖。对于肝源性低血糖,治疗主要是针对肝病本身,同时注意补充葡萄糖等维持血糖水平,但关键是要改善肝脏功能。
内分泌源性低血糖症:如前面提到的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减少,会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和糖原分解等过程,导致低血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也会影响糖代谢相关过程引起低血糖。对于内分泌源性低血糖,需要针对相应的内分泌疾病进行激素替代等治疗。
其他原因性低血糖症:包括营养不良性低血糖,长期饥饿、过度节食等导致机体摄入糖分不足,可引起低血糖;还有肾性低血糖,肾脏疾病影响肾脏对糖的重吸收等功能导致低血糖。营养不良性低血糖需要调整饮食,保证充足的糖分摄入;肾性低血糖则要针对肾脏疾病进行治疗,同时注意监测血糖并维持血糖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