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聋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约占75%,如GJB2基因突变为常见原因,父母均为携带者时子女有相应概率情况)、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占20%,如PDS基因突变为常见原因)、X连锁隐性遗传(相对少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非遗传因素中孕期因素有感染(如风疹病毒致胎儿耳聋率高)、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致胎儿内耳毛细胞受损)、其他(接触放射性物质、严重营养不良等);分娩因素有早产(早产儿内耳发育不完善易致聋)、产伤(产程过长等致胎儿内耳出血等);出生后因素有感染(如脑膜炎致内耳炎症)、耳毒性药物(婴儿期使用易致内耳损伤)、头部外伤(头部受严重外伤致内耳结构受损)。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占20%,致病基因传递具有连续性,即代代相传。比如PDS基因(Pendrin基因)突变可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通常在出生时或婴幼儿期就表现出听力损失,且病情可能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
X连锁隐性遗传:相对较少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携带致病基因就会发病;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需要两条X染色体均携带致病基因才会发病,女性多为携带者。例如一些与听力相关的基因发生X连锁隐性突变时,可能导致男性先天性耳聋。
非遗传因素
孕期因素
感染:孕妇在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可能导致胎儿先天性耳聋。例如风疹病毒感染,孕期前3个月感染风疹,胎儿先天性耳聋的发生率可高达50%-60%。风疹病毒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内耳的发育,干扰内耳细胞的分化、增殖和正常结构的形成。
药物:孕妇在孕期不合理使用某些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这些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损害胎儿正在发育的内耳毛细胞,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其他:孕妇孕期接触放射性物质、严重营养不良等也可能增加胎儿先天性耳聋的风险。严重营养不良会使胎儿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来支持内耳的正常发育,影响内耳组织的构建和功能维持。
分娩因素
早产:早产儿由于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包括内耳结构和功能的发育,更容易出现听力问题。早产儿的内耳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等发育不完善,且早产可能伴随低体重、缺氧等情况,进一步影响内耳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耳聋。
产伤:分娩过程中如产程过长、胎儿头部受到过度挤压等产伤情况,可能导致胎儿内耳出血、听神经损伤等,从而引起先天性耳聋。
出生后因素
感染:婴儿出生后感染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也可能引发耳聋。例如脑膜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炎可累及内耳,导致内耳炎症,破坏内耳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听力下降。
耳毒性药物:婴儿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某些利尿剂(如呋塞米)等耳毒性药物,也可能损害内耳,造成听力损失。婴儿的内耳对耳毒性药物更为敏感,因为他们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药物更容易在体内蓄积并损伤内耳组织。
头部外伤:婴儿或儿童时期头部受到严重外伤,可能导致内耳结构受损,引发先天性耳聋相关的听力问题。头部外伤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内耳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如造成内耳出血、听小骨骨折等,从而影响声音的传导和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