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需从病史采集(询问糖尿病类型、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症状评估(感觉异常、运动障碍)、体格检查(感觉、振动、腱反射检查)、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实验室检查(血糖及其他相关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儿童及老年患者诊断时需考虑各自特点综合判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糖尿病病史,包括糖尿病类型(1型或2型等)、病程长短、血糖控制情况(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因为长期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同病程和血糖控制状况对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有不同影响。例如,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更高。
二、症状评估
1.感觉异常:患者常出现肢体麻木、刺痛、烧灼样痛等感觉异常,多从手足远端开始,呈对称性分布,可逐渐向近端发展。夜间症状往往较白天明显,这与患者夜间活动减少,注意力相对集中于肢体感觉有关。
2.运动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肌力减退,严重时可影响肢体运动功能,如行走困难等,这是因为神经病变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功能。
三、体格检查
1.感觉功能检查
触觉:用棉絮轻触患者手足部位皮肤,评估其触觉敏感度,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常表现为触觉减退。
痛觉:用大头针轻刺皮肤,评估痛觉阈值,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痛觉阈值可能降低或升高,出现痛觉过敏或减退。
温度觉:用盛有冷水(约10-15℃)和温水(约40-45℃)的试管测试患者手足皮肤温度觉,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能出现温度觉异常。
2.振动觉检查:使用振动音叉(通常频率为128Hz)置于手足骨隆起处,如内踝、足趾等部位,评估振动觉,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振动觉常减退或消失。
3.腱反射检查:常见的如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常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四、电生理检查
1.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是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客观指标。通过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出现MCV和SCV减慢,传导速度降低往往提示神经髓鞘或轴索有损害。例如,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等的传导速度若低于正常范围,有助于诊断周围神经病变。
2.肌电图检查:可发现神经源性损害的表现,如出现自发电位等异常电活动,辅助判断神经损害的程度和范围。
五、实验室检查
1.血糖相关检查: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明确患者血糖水平及长期血糖控制情况,HbA1c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HbA1c升高提示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其他:如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可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疾病,因为某些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引起类似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
六、影像学检查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不首先选择影像学检查,但有时为了排除其他脊髓、神经根等病变导致的类似症状,可能会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神经成像(MRI-N)等,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神经系统情况。
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时,要更加谨慎评估各项检查指标,因为儿童的神经发育特点可能会影响一些检查结果的解读;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其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对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病情判断产生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全面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