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颌关节脱位分类型,急性前脱位常用口内法(术者拇指缠纱布放下颌磨牙面下压,余指推颏部上推后推动下颌使髁突入窝,即将复位时拇指滑向颊侧)、口外法(术者居后用拇指压下颌角,余指推颏部上推),复发性及陈旧性脱位用颌间牵引复位;复位后要限制下颌运动(用颅颌绷带固定2-3周,吃软食、避免大张口)、消除关节炎症(局部热敷、理疗,必要时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预防要避免大张口、纠正不良习惯、增强咀嚼肌力量;儿童复位要轻柔、防大张口;老年人复位谨慎、选治疗方法要考虑基础疾病;孕妇复位动作轻柔、处理要依具体情况且选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法。
一、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
颞下颌关节脱位可分为急性前脱位、复发性脱位和陈旧性脱位等类型,其中急性前脱位较为常见,复位方法如下:
口内法复位:患者端坐,头靠椅背或墙壁,下颌牙合面的位置应低于术者两肘关节连线。术者立于患者前方,两拇指缠以纱布伸入患者口内,放在下颌磨牙牙合面上,其余手指握住下颌体部下缘。复位时拇指压下颌骨向下,力量逐渐增大,其余手指将颏部缓慢上推,当髁突移到关节结节水平以下时,再将下颌骨向后推动,此时髁突即可滑入关节窝而得复位。在即将复位时,术者拇指应迅速滑向颊侧口腔前庭,以避免被咬伤。
口外法复位:患者体位同口内法,术者位于患者后方,用双手拇指分别放在两侧下颌骨角处,其余手指握住下颌体部。两拇指逐渐用力将下颌骨角向下按压,其余手指将颏部缓慢上推,即可复位。
颌间牵引复位:适用于复发性脱位及陈旧性脱位,先在患者上下颌牙列上安置带钩的牙弓夹板,然后在口外制作领间牵引装置,通过弹性牵引逐渐使脱位的髁突复位。
二、复位后的处理
限制下颌运动:复位后应使用颅颌绷带固定下颌2-3周,限制下颌的运动,防止复发。固定期间应吃软食,避免大张口,防止关节再次脱位。
消除关节炎症:可局部热敷或理疗,以缓解关节周围肌肉的炎症和疼痛。如果关节周围有明显炎症反应,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但需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和禁忌证。
三、预防措施
避免大张口:如打哈欠、进食大块食物等时应注意避免过度大张口,尤其是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史的人群更应注意。
纠正不良习惯:对于有偏侧咀嚼、夜磨牙等不良习惯的人群,应予以纠正,以减轻关节的负担。
增强咀嚼肌力量:通过适当的咀嚼训练等方式增强咀嚼肌的力量,有助于维持颞下颌关节的稳定。例如,可进行一些简单的咀嚼动作训练,但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关节负担加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颞下颌关节脱位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复位时要更加轻柔。儿童发生脱位往往与大张口等因素有关,如因看牙医等原因导致大张口时间过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儿童过度大张口,家长应看护好孩子,防止其因玩耍等原因造成关节脱位。如果儿童反复发生脱位,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先天性关节结构异常等问题。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颞下颌关节脱位后复位相对更要谨慎操作。同时,老年人可能伴有其他系统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法和使用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例如,老年人如果有心血管疾病,使用某些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老年人发生脱位后,固定期间要更加注意护理,防止因固定不牢等原因导致复发,同时要关注其营养状况,促进关节周围组织的恢复。
孕妇:孕妇发生颞下颌关节脱位时,复位方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其特殊生理状态。在复位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复位操作引起孕妇过度紧张等情况。复位后固定等处理也要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谨慎实施,因为孕妇在孕期用药等方面有诸多禁忌,要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