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有空腹和餐后等不同检测指标,正常范围各异,高血糖界定因指标和人群有别,儿童高血糖多与特殊疾病相关,老年人高血糖波动大易低血糖,妊娠期高血糖影响母婴且需特殊管理,需依不同指标和人群特点评估管理高血糖。
一、血糖的正常范围
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等不同检测指标,其正常范围有所差异。
空腹血糖:成年人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一般是3.9mmol/L~6.1mmol/L。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同时伴有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就需考虑糖尿病;若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之间,则属于空腹血糖受损,属于糖代谢异常的前期状态。
餐后2小时血糖:成年人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应小于7.8mmol/L。当餐后2小时血糖在7.8mmol/L~11.1mmol/L之间时,属于糖耐量减低,也是糖代谢异常的一种情况;若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且有相关糖尿病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
二、高血糖的界定
空腹高血糖:当空腹血糖≥7.0mmol/L时,可认为是高血糖状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需要关注空腹血糖的控制情况,一般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目标在7.0mmol/L左右,但也需根据患者的年龄、并发症等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比如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低血糖风险等情况,空腹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7.0mmol/L~9.0mmol/L。
餐后高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则属于高血糖。在糖尿病的管理中,餐后高血糖的控制也很重要,它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餐后高血糖的管理也有差异,年轻人一般要求餐后2小时血糖尽量控制在小于10.0mmol/L,而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
三、不同人群高血糖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高血糖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高血糖,多与特殊疾病有关,如1型糖尿病等。儿童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对于儿童高血糖的管理,需要更加精细的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高血糖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速度等。在饮食方面,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血糖。
老年人:老年人高血糖的特点往往是血糖波动较大,且容易发生低血糖。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在高血糖管理方面,老年人的血糖控制目标应更个体化,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9.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12.0mmol/L左右。同时,老年人在用药时要特别注意药物对血糖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血糖升高的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例如,老年人在使用一些利尿剂等药物时,要注意观察血糖变化。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高血糖包括妊娠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5.1mmol/L,餐后1小时血糖≥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5mmol/L。妊娠期高血糖对孕妇和胎儿都有不良影响,对孕妇来说,可能增加妊娠期高血压、感染等风险;对胎儿来说,可能导致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妊娠期高血糖的管理主要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治疗。饮食上要保证孕妇和胎儿营养需求的同时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运动方面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散步等。
高血糖的判定需要依据不同的血糖检测指标,并且不同人群高血糖的管理有各自的特点和注意事项,在评估和管理高血糖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