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聋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耳部检查、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基因检测等多方面进行,新生儿靠听力筛查等,儿童检查需家长配合,有家族遗传病史者重点问家族史并做基因检测等。病史采集包括家族史和妊娠史;耳部检查有外耳和中耳检查;听力学检查有新生儿听力筛查、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ABR、40HzAERP等;影像学检查有颞骨CT和MRI;基因检测用于怀疑遗传性耳聋者。
妊娠史: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如是否有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孕期是否接触过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否有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是否有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母亲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内耳发育异常,引起先天性耳聋。
耳部检查
外耳检查:观察外耳道是否通畅,有无畸形、狭窄、闭锁等情况。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是常见的外耳畸形之一,可影响声音的传入。
中耳检查:通过耳镜检查鼓膜的形态、色泽等。先天性中耳畸形可能导致鼓膜、听小骨等结构异常,影响声音的传导。
听力学检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大多数新生儿会在出生后3-5天内进行初筛,未通过者在42天内进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在3个月内转诊至儿童听力诊断中心进行全面的听力学评估。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先天性耳聋的重要手段,采用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反应等方法。耳声发射反映了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可评估听神经及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
纯音测听:适用于能够配合的儿童及成人。通过让受检者听到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纯音,判断其听阈。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在纯音测听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频率范围和损失程度因病因不同而异。
声导抗测试:可以评估中耳的功能,包括鼓膜的完整性、听骨链的活动情况以及咽鼓管的功能。先天性中耳畸形或鼓室积液等情况可通过声导抗测试发现异常。
听觉脑干反应(ABR):是一种客观的听力学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头皮上的电位变化来评估听觉通路从耳蜗到脑干的功能。对于不能配合主观听力学测试的婴幼儿,ABR是重要的诊断手段。不同频率的刺激声可引出不同波峰的ABR波形,通过分析波形的潜伏期和波间期等指标来判断听力损失的程度和部位。
40Hz听觉相关电位(40HzAERP):主要用于评估中低频的听阈,对于儿童的听力评估有一定帮助,尤其适用于不能很好配合纯音测听的患儿。
影像学检查
颞骨CT:可以清晰显示颞骨的结构,包括外耳道、中耳、内耳等部位的形态。对于先天性外耳道闭锁、中耳畸形、内耳畸形等情况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可观察到内耳骨迷路的发育情况,如是否存在耳蜗畸形、前庭导水管扩张等,常见的内耳畸形包括Mondini畸形等,通过颞骨CT可以明确畸形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内耳软组织结构的显示更为清晰,如内听道内的神经结构等。可用于评估听神经的形态和走行,对于神经源性的先天性耳聋等情况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例如,听神经发育不良或缺如可通过MRI发现。
基因检测
对于怀疑有遗传性耳聋的患者,基因检测是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检测相关的耳聋基因,如GJB2基因、SLC26A4基因等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可明确是否存在基因缺陷导致的先天性耳聋。例如,GJB2基因的突变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的常见原因之一,检测该基因可以帮助诊断由其引起的先天性耳聋,并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新生儿,要及时进行听力筛查,因为新生儿自身不能配合复杂的检查,主要依靠听力筛查和早期的影像学、基因检测等手段;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各项检查时需要家长的配合,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并且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尽量采用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检查;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在进行诊断时要重点询问家族史,并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等检查,以便明确是否为遗传性先天性耳聋,并对家族其他成员进行遗传咨询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