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是成年人空腹血糖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3.9mmol/L,发病与血糖来源、去路及调节异常有关,有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通过血糖测定等诊断,轻症口服含糖食物,重症静脉注射葡萄糖;贫血是外周血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发病分生成减少等,有一般和各系统症状,通过血常规等诊断,需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缺铁性贫血等有不同治疗重点,输血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110g/L,孕妇<100g/L。其发病机制包括红细胞生成减少(如造血干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异常、造血原料缺乏等)、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贫血相关因素)及红细胞丢失过多(如各种失血)等。
临床表现
低血糖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常见于血糖快速下降时,患者可出现心悸、手抖、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是因为血糖降低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所致。例如,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后若未及时进食,容易出现上述交感神经兴奋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当低血糖进一步加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出现认知障碍、精神失常、抽搐、昏迷等。儿童低血糖时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嗜睡等,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更差,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贫血
一般表现:患者常出现皮肤黏膜苍白,这是由于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组织器官缺氧,皮肤黏膜供血减少所致。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贫血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
各系统症状:呼吸系统可出现呼吸加快、加深;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悸、心率加快,长期慢性贫血可导致心脏扩大,甚至引发心力衰竭;消化系统可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泌尿系统可出现少尿或多尿等。例如,孕妇贫血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因为胎儿需要从母体获取足够的氧和营养物质,孕妇贫血会导致胎儿供氧及营养不足。
实验室检查
低血糖
血糖测定:是诊断低血糖的主要依据,发作时血糖低于正常范围,一般<2.8mmol/L。
葡萄糖耐量试验:对于疑似低血糖但发作不频繁者,可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观察血糖变化情况。
贫血
血常规:是诊断贫血的常用检查,可了解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等指标,同时还能初步判断贫血的形态学类型,如大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例如,缺铁性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常规表现为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降低。
骨髓穿刺检查:对于一些贫血病因不明确的患者,骨髓穿刺检查有助于了解骨髓造血细胞的增生情况、形态及有无异常细胞等,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贫血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原则
低血糖
轻症低血糖:及时口服含糖食物,如糖果、糖水等,一般能迅速缓解症状。对于儿童低血糖,应选择合适的含糖食品,如果汁等,因为儿童对食物的接受程度和吞咽能力与成人不同。
重症低血糖:需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以快速纠正低血糖状态。对于糖尿病患者因降糖药物过量导致的低血糖,在纠正低血糖后还需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
贫血
病因治疗:是纠正贫血的关键。如缺铁性贫血需补充铁剂,并治疗导致缺铁的原发病;巨幼细胞贫血需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溶血性贫血需针对溶血原因进行相应治疗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病因治疗的重点和方法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贫血的病因可能与生长发育需求、喂养不当等因素密切相关,需要特别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指标。
对症支持治疗:严重贫血患者可输注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改善缺氧症状。但输血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例如,对于慢性贫血患者,若血红蛋白在60g/L以上,一般可先尝试病因治疗,不一定立即输血;而急性大量失血导致的严重贫血,需紧急输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