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肾炎有肾脏表现如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全身表现如皮肤、关节、血液系统表现也与肾脏有一定关联,皮肤、关节、血液系统表现的免疫学机制与肾脏受累相关,且各表现间可能相互影响。
一、肾脏表现
1.蛋白尿
是红斑狼疮肾炎常见的表现之一。蛋白尿的产生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导致血浆蛋白漏出到尿液中。从微观机制来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等免疫复合物会沉积在肾小球,引起肾小球炎症,破坏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使得原本不能通过滤过膜的大分子蛋白质如白蛋白等大量进入尿液。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蛋白尿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也会出现大量蛋白尿的情况,严重时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范围的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3.5g)。对于有红斑狼疮病史的人群,定期检测尿蛋白是早期发现肾脏受累的重要手段。
2.血尿
包括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镜下血尿需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发现红细胞增多,肉眼血尿则可观察到尿液呈红色。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肾小球基底膜断裂,红细胞通过受损的滤过膜进入尿液。在女性患者中,由于生理结构等因素,可能与其他泌尿系统疾病导致的血尿相混淆,但结合红斑狼疮的其他表现如皮疹、关节痛等可以鉴别。对于儿童红斑狼疮肾炎患者,血尿的出现也提示肾脏病变的存在,需要密切监测,因为持续的血尿可能预示着肾脏损伤在进展。
3.水肿
可由蛋白尿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另外,肾脏排水、排钠功能障碍也会参与水肿的形成。患者可出现眼睑水肿、下肢水肿等,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患者水肿可能更为明显,且进展较快。例如,幼儿可能表现为面部肿胀、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等。对于有红斑狼疮肾炎的患者,水肿的程度可以反映病情的轻重,当水肿加重时,往往提示肾脏病变活动度增加。
4.高血压
肾脏受损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机制之一。肾脏缺血会刺激肾小球旁器分泌肾素,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Ⅰ,进而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可引起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红斑狼疮肾炎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患者都可能出现。高血压如果控制不佳,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对于老年红斑狼疮肾炎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动脉硬化等基础情况,高血压的控制更为重要,需要综合评估血压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方案。
二、全身表现相关的肾脏影响
1.皮肤表现与肾脏
红斑狼疮患者常见的皮肤表现如面部蝶形红斑等,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而这种自身免疫紊乱也会累及肾脏。皮肤病变和肾脏病变在免疫学机制上有一定的关联,都是机体自身免疫攻击自身组织的结果。例如,患者体内产生的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不仅会攻击皮肤细胞,也会攻击肾小球等肾脏组织细胞。在女性患者中,皮肤红斑等表现可能先于肾脏表现出现,所以当女性出现不明原因的面部蝶形红斑等皮肤表现时,需要警惕红斑狼疮肾炎的可能,及时进行肾脏相关检查。
2.关节表现与肾脏
关节痛是红斑狼疮常见的全身表现之一,约80%的患者会出现。关节病变是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关节滑膜等部位引起炎症反应。而肾脏受累和关节受累都与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相关。当关节炎症处于活动期时,往往提示整个免疫系统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肾脏也更容易受到免疫复合物的攻击而出现病变。对于儿童红斑狼疮肾炎患者伴有关节痛时,需要综合治疗,因为关节和肾脏的病变可能相互影响,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3.血液系统表现与肾脏
红斑狼疮患者常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表现。贫血可导致肾脏灌注不足,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和功能。而肾脏病变又可能加重贫血,因为肾脏是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产生部位,肾脏受损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会加重贫血。在老年红斑狼疮肾炎患者中,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贫血,再加上肾脏病变导致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贫血可能更为严重,需要在治疗红斑狼疮肾炎的同时,关注贫血的纠正,采取合适的支持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