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掉块原因多样,不全是缺钙,还可能因龋齿(细菌利用糖分产酸致牙齿脱矿形成龋洞掉块,受饮食中糖摄入影响)、外伤(受外力撞击等致掉块,青少年运动中易发生)、磨损(长期咀嚼、不良习惯致牙齿表面磨损掉块,老年人因生理性磨损等更易出现,受咀嚼习惯、年龄影响),发现牙齿掉块应及时就医,同时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和均衡饮食,儿童需家长帮养成好习惯,成年人要注意口腔卫生等预防牙齿问题。
一、缺钙相关情况
钙是牙齿重要的构成成分之一,若机体长期缺钙,会影响牙齿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可能导致牙齿质地变脆,增加牙齿掉块的风险。不过,单纯通过牙齿掉块来判断是否缺钙并不准确,因为还有其他诸多因素会引发牙齿掉块。
二、其他导致牙齿掉块的因素
1.龋齿
发病机制:口腔中的细菌(如变形链球菌等)利用食物中的糖分发酵产酸,酸会逐渐腐蚀牙齿硬组织,使牙齿脱矿,进而形成龋洞,龋洞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牙齿掉块。例如,儿童如果经常吃甜食且不注意口腔清洁,就容易患龋齿,出现牙齿掉块现象。不同年龄的儿童患龋齿的概率不同,一般来说,幼儿期和儿童期是龋齿的高发阶段,这与儿童的饮食特点(如爱吃甜食、零食等)以及口腔清洁习惯尚未完全养成有关。
影响因素:饮食中糖的摄入频率和量是重要影响因素,高糖饮食会显著增加龋齿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导致牙齿掉块。
2.外伤
发病机制:牙齿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时,可能会出现掉块情况。比如运动时意外摔倒碰撞到牙齿,或者咀嚼硬物时牙齿突然受到过大外力等。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外伤导致的牙齿掉块,青少年在运动过程中相对更易发生牙齿外伤,因为他们参与运动的频率较高,且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
影响因素:生活中的意外事件是主要影响因素,如运动场景中的碰撞、日常生活中的磕碰等。
3.磨损
发病机制:长期的咀嚼动作、不良的咀嚼习惯(如单侧咀嚼、夜磨牙等)会导致牙齿表面磨损,严重时会出现掉块。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的生理性磨损会逐渐加重,但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加速牙齿磨损。例如,夜磨牙的人,牙齿在夜间不自觉地摩擦,会使牙齿表面的牙釉质逐渐被磨耗,进而出现牙齿掉块。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磨损出现牙齿掉块,老年人由于牙齿生理性磨损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咀嚼习惯,更易发生磨损导致的牙齿问题。
影响因素:咀嚼习惯、年龄等是重要影响因素,不良咀嚼习惯会加快牙齿磨损进程。
当发现牙齿掉块时,不能简单归因于缺钙,应及时就医,通过口腔检查等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均衡饮食,对于维护牙齿健康至关重要。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健康的饮食方式,预防牙齿问题的发生;对于成年人,也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避免不良咀嚼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