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是常见焦虑障碍,表现为社交或表演场合过度且持续恐惧焦虑及回避相关情境行为,有核心情绪体验、行为表现、躯体症状,发病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依据DSM-5诊断需持续至少六个月且影响社会功能或致痛苦,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治疗以认知行为疗法等非药物干预为主、药物为辅,儿童青少年需家长理解支持渐进引导社交,老年人采用温和方式从低压力社交活动入手。
一、定义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个体在社交或表演场合中产生过度且持续的恐惧与焦虑情绪,常伴随回避相关社交情境的行为。
二、临床表现
1.核心情绪体验:在社交互动(如交谈、会见陌生人)或被观察(进食、喝东西等)时,出现强烈紧张、害怕情绪,担忧被评判、批评,甚至产生羞辱感。
2.行为表现:主动回避社交场景,例如害怕与他人对视、恐惧在公共场合讲话等,若无法回避则会在情境中极度痛苦。
3.躯体症状:可伴随躯体反应,如脸红、心跳加速、出汗、颤抖、恶心等生理表现。
三、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社交恐惧症患者时,个体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提示遗传易感性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2.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中杏仁核等区域功能异常,影响情绪调节与恐惧反应的处理,导致社交情境下过度的恐惧体验。
3.心理社会因素:童年时期若有被否定、羞辱等经历,或长期处于高压力社交环境,易增加患病风险。
四、诊断标准
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需满足:持续存在对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境的显著害怕或焦虑,主动回避相关情境,或在情境中极度痛苦,上述情况持续至少6个月,且已影响社会功能或导致明显痛苦。
五、影响因素
1.年龄: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对他人评价敏感,更易发病;老年人群因社交活动减少等因素,也可能受其影响,但表现可能与其他年龄段有差异。
2.性别: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社会角色期待及情绪表达特点相关。
3.生活方式:长期压力大、缺乏社交支持的个体,患病风险较高;过度依赖虚拟社交而缺乏现实社交经验者,也易受其影响。
4.病史:若有其他精神障碍史(如抑郁症等),患社交恐惧症的几率增加。
六、治疗原则
1.非药物干预:认知行为疗法为主要干预方式,其中暴露疗法可帮助患者逐步面对恐惧的社交情境,认知重建助力改变负面思维模式;社交技能训练可提升患者社交应对能力。
2.药物治疗:可使用抗抑郁药等,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尤其需关注儿童青少年用药安全性,避免不当用药。
七、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青少年:家长需给予理解与支持,营造安全社交环境,通过渐进式引导帮助其参与社交活动,避免强迫导致抗拒加重病情。
老年人:需考虑其身体状况与心理特点,采用温和干预方式,避免强行介入不适应的社交场景,可从低压力社交活动逐步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