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牙龈肿痛常见原因有正常术后反应、感染(包括细菌感染、干槽症)、局部组织损伤过重,正常术后反应可局部冷敷等缓解,细菌感染需加强口腔卫生,干槽症要及时就医清创,局部组织损伤过重需遵医嘱护理及用抗生素等,肿痛异常或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感染
细菌感染:如果拔牙后口腔卫生不佳,食物残渣容易残留于拔牙创口,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条件。常见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会引发感染,导致牙龈肿痛加重,可能伴有创口渗出物增多、异味等。比如,拔牙后未按照医生要求漱口、刷牙,就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对于儿童来说,乳牙拔除后如果口腔清洁不到位,也容易出现牙龈感染肿痛的情况,因为儿童口腔卫生意识相对较弱。
干槽症:这是拔牙后比较严重的感染情况,通常在拔牙后2-3天出现,表现为拔牙创口剧烈疼痛,向耳颞部放射,牙龈红肿明显,牙槽窝内有腐败坏死物质,伴有恶臭。干槽症多见于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后,其发生与创伤、感染、拔牙窝过大等因素有关。
局部组织损伤过重:如果拔牙过程复杂,如拔除位置复杂的智齿,需要翻瓣、去骨等操作,对牙龈组织的损伤较大,术后牙龈肿痛可能会较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期拔牙后,由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也可能更容易出现牙龈肿痛加重的情况,因为月经期身体的凝血机制和免疫状态会发生一定变化。
针对不同原因的应对建议
正常术后反应的应对:一般无需特殊用药,可通过局部冷敷来缓解肿痛。在拔牙后24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拔牙侧的面部,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冷敷3-4次。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避免食用过热、过硬的食物,以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米粥、鸡蛋羹等,让牙龈组织得到较好的恢复环境,多数情况下肿痛会逐渐减轻。
感染的应对
细菌感染:如果是轻度细菌感染,可通过加强口腔卫生来改善。患者要学会正确的漱口方法,拔牙24小时后可用淡盐水漱口,每次漱口时间不少于30秒,每天多次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滋生。对于儿童,家长要协助其做好口腔清洁,比如用儿童专用的软毛牙刷轻轻清洁口腔,但要注意避免触碰拔牙创口。
干槽症:一旦怀疑干槽症,需要及时就医处理。医生会在局部麻醉下对拔牙创口进行清创处理,使用生理盐水和过氧化氢溶液反复冲洗创口,去除腐败坏死物质,然后填塞碘仿纱条等,促进创口愈合。
局部组织损伤过重的应对:对于局部组织损伤过重导致的牙龈肿痛,术后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护理。比如,拔除复杂牙齿后,可能需要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阿莫西林等(儿童使用需谨慎,要根据年龄和体重等调整)。同时,要密切观察牙龈肿痛情况,如果肿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要及时复诊。女性患者在月经期拔牙后更要注意休息和口腔卫生,必要时可适当延长口腔清洁的频次和时间。
总之,拔牙后牙龈肿痛需要根据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肿痛情况异常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