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结核是小儿肺结核主要类型,人体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形成原发病灶等原发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依靠影像学、结核菌素试验等,治疗采用抗结核药物及一般治疗,预后大多良好,不及时规范治疗可致病情恶化。
一、定义
原发性肺结核是原发性结核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人体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引起的肺结核病,也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
二、发病机制
人体吸入结核分枝杆菌后,结核分枝杆菌首先在肺部形成原发病灶,一般多位于右肺上叶底部和下叶的上部,近胸膜处。结核菌从原发病灶中沿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引起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三者合称为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及淋巴结均可发生干酪样坏死。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可能仅有低热、轻咳、食欲减退等;青少年患者症状可类似成人,可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也可出现咳嗽、咳痰、咯血等呼吸道症状。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因自身免疫等因素在病情发展上无特殊明显不同表现。
生活方式:生活在拥挤、通风不良环境中的人群更易感染发病,而生活方式健康、免疫力正常者可能症状较轻或呈隐性感染。
病史:既往无结核感染史者初次感染结核菌易患原发性肺结核,若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病情可能更重且易播散。
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类似感冒的症状,如低热、轻咳等,部分患者可伴有消瘦、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2.体征:可无明显阳性体征,若病灶范围较大,体检时可闻及呼吸音减低或有少许干湿啰音。
四、诊断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原发综合征表现为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组成的哑铃状阴影,但目前原发综合征在临床上已较少见,多表现为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
CT检查:对于发现隐蔽部位的病灶、判断淋巴结肿大程度等比X线更敏感,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及纵隔淋巴结情况。
2.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提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强阳性或由阴性转为阳性常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尤其是3岁以下,尤其是未接种卡介苗的儿童,强阳性反应多提示有新近感染的活动性结核病。
3.实验室检查:血沉可增快,反映体内有结核病变活动,但血沉正常不能排除结核。痰液中查找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较低,但在儿童原发性肺结核中,若能找到结核菌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
1.抗结核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原则是早期、规律、全程、联合、适量。对于原发性肺结核,多采用短程化疗,疗程一般为6-9个月。
2.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尤其是儿童患者,充足的营养有助于病情恢复。对于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可进行对症处理,如退热、止咳等,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
六、预后
原发性肺结核患者经合理抗结核治疗后,预后大多良好,病灶可逐渐吸收、钙化。但如果诊断不及时、治疗不规范,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出现血行播散等情况,发展为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等更严重的结核病。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因为抗结核药物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同时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