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聋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约占75%,如GJB2基因突变致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占20%,如PDS基因突变致聋)、X连锁隐性遗传(较少见,男性患者多);非遗传因素包括孕期感染(病毒如风疹、巨细胞病毒,细菌如梅毒)、孕期中毒(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化学物质如铅)、孕期其他不良因素(缺氧、营养不良)、新生儿出生时不良因素(早产、窒息、严重黄疸)。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占先天性耳聋的20%左右。一些基因的显性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耳聋,如PDS基因,该基因与内耳的发育和结构维持有关,其突变会引起内耳形态和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听力障碍。此类遗传方式往往每代都可能有患者。
X连锁隐性遗传:相对较少见,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例如一些与内耳毛细胞功能相关的基因发生X连锁隐性突变时,男性由于只有一条X染色体,更容易表现出耳聋症状,而女性携带者可能不表现出明显的听力问题,但会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后代。
非遗传因素
孕期感染
病毒感染:孕期母亲感染风疹病毒是导致先天性耳聋的重要原因之一。风疹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影响内耳的发育,导致内耳结构异常,如耳蜗发育不良等,从而引起听力损失。此外,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可导致胎儿内耳损伤,造成先天性耳聋。孕妇在孕期应避免接触风疹患者等,做好防护以降低病毒感染风险。
细菌感染:孕期母亲患某些细菌感染性疾病,如梅毒,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侵犯胎儿的听觉系统,导致胎儿出现先天性梅毒相关的耳聋。孕妇应进行规范的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的感染性疾病。
孕期中毒
药物中毒:孕妇在孕期使用某些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等),这些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损伤胎儿内耳的毛细胞和听觉神经,导致先天性耳聋。因此,孕妇在孕期应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避免自行使用可能具有耳毒性的药物。
化学物质中毒:孕期接触某些有害化学物质,如铅等,铅中毒可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包括听觉系统,导致听力下降。孕妇应避免接触铅等有害化学物质,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采取防护措施。
孕期其他不良因素
孕期缺氧:孕妇在孕期发生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可导致胎盘血流减少,胎儿在宫内出现缺氧情况,影响内耳的正常发育,增加先天性耳聋的发生风险。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妊娠并发症,确保胎儿在宫内有良好的氧供环境。
孕期营养不良:孕期母亲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某些重要的营养素,如维生素B12、铁、锌等,可影响胎儿内耳的发育。例如维生素B12缺乏可影响神经髓鞘的形成,进而影响听觉神经的功能;铁、锌缺乏可影响内耳细胞的代谢和正常生理功能,增加先天性耳聋的发生几率。孕妇应保持均衡的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素。
新生儿出生时的不良因素
早产:早产儿由于内耳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发生先天性耳聋的风险较足月儿高。早产儿的听觉系统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听力障碍。对于早产儿,应在出生后尽早进行听力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听力问题并进行干预。
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在出生过程中发生窒息,可导致胎儿缺氧,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和正常发育,从而引发先天性耳聋。对于有窒息史的新生儿,需密切关注其听力情况,及时进行听力评估。
新生儿黄疸:严重的新生儿黄疸,尤其是胆红素脑病,可损伤听觉神经,导致先天性耳聋。新生儿出生后应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光疗等,以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减少先天性耳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