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钾异常包括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低钾血症指血清钾<3.5mmol/L,病因有摄入不足、丢失过多,表现为神经肌肉、消化、心血管系统症状;高钾血症指血清钾>5.5mmol/L,病因有摄入过多、排出减少、细胞内钾移出,表现为神经肌肉、心血管系统症状。通过血液生化检查诊断,低钾血症需补钾及治原发病,高钾血症需紧急处理、促钾排出及治原发病。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同样不同年龄人群的高钾血症诊断标准可能因生理特点有细微差别,一般来说,儿童血清钾高于5.5mmol/L、成人血清钾高于5.0mmol/L即可考虑高钾血症。
病因
低钾血症
摄入不足:长期禁食、少食,或静脉补钾不足等情况,比如一些患有消化系统疾病长期不能正常进食的患者,就可能因钾摄入不足导致低钾血症。
丢失过多:常见于胃肠道丢失,如严重腹泻、呕吐、胃肠减压等,胃肠道大量丢失消化液,其中含有丰富的钾,会导致钾丢失过多;还有肾脏丢失,如应用排钾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肾脏疾病,会使肾脏排钾增多。另外,皮肤大量出汗也可能导致钾丢失,但相对较少见。
高钾血症
摄入过多:短期内大量输入含钾过高的液体,或食用大量含钾高的食物,比如肾功能不全患者短时间内大量补钾等情况,就可能引起血钾升高。
排出减少:肾脏是排钾的主要器官,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如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慢性肾衰竭晚期等,肾脏排钾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醛固酮分泌减少,钾的排泄也会减少。
细胞内钾移出:严重组织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创伤等,细胞内钾释放到细胞外;酸中毒时,细胞外氢离子进入细胞内,细胞内钾移至细胞外,导致血钾升高;高钾性周期性麻痹等疾病也会使细胞内钾移出。
临床表现
低钾血症
神经肌肉系统:轻症可出现四肢软弱无力,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时可出现软瘫,累及呼吸肌时可导致呼吸困难。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低下等。
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儿童可能因胃肠道症状影响进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进而影响生长发育等。
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悸、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可发生心室纤颤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心电图可出现T波低平、增宽、倒置,ST段压低,出现U波等改变。
高钾血症
神经肌肉系统:早期可出现四肢轻度麻木、肌肉酸痛等,随着血钾升高可出现肌肉无力,甚至软瘫,先从四肢近端肌肉开始,逐渐向远端发展,严重时可累及呼吸肌。儿童可能表现为肌肉活动受限等。
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率减慢、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可出现心脏骤停。心电图早期可出现T波高尖,Q-T间期缩短,随后出现QRS波增宽,PR间期延长等改变。
诊断方法
低钾血症:主要通过血液生化检查测定血清钾浓度来明确诊断,同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病因。例如有长期腹泻病史,血清钾低于3.5mmol/L,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低钾血症。
高钾血症:同样通过血液生化检查血清钾浓度确诊,再结合病史等分析病因。比如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钾高于5.5mmol/L,伴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可诊断为高钾血症。
治疗原则
低钾血症
补充钾剂:根据低钾的程度及患者情况选择口服或静脉补钾。口服补钾可选用枸橼酸钾等,静脉补钾时要注意速度和浓度等,需遵循见尿补钾等原则。儿童补钾时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血钾变化。
治疗原发病:针对引起低钾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控制腹泻、调整利尿剂使用等。
高钾血症
紧急处理:当血钾严重升高伴有严重心律失常等情况时,需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如使用钙剂(对抗钾对心脏的毒性作用)、碳酸氢钠(促进钾进入细胞内)等。
促进钾排出:可使用排钾利尿剂,如呋塞米等,或进行血液透析等治疗,以降低血钾浓度。
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引起高钾血症的原发病,如治疗肾功能不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