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原发性肺结核、肺癌及肺门淋巴结核与纵隔淋巴瘤在临床特点(包括症状、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病史等)和影像学表现上均有不同,肺炎起病急多高热等,原发性肺结核多起病缓有结核中毒症状,肺癌多见于中老年吸烟等人群,肺门淋巴结核与纵隔淋巴瘤在临床及影像表现也各有差异。
一、肺炎
1.临床特点区分
原发性肺结核:多起病缓慢,可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咳嗽多为轻-中度,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与肺内病变程度有时不一致。
肺炎:起病较急,多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咳嗽较剧烈,可伴有咳痰,部分患者可有胸痛等症状,肺部可闻及湿啰音等体征,血常规检查常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例如细菌性肺炎时,白细胞计数常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在胸部影像学上也有特点,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在胸片上常表现为大叶性或段性分布的致密阴影。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儿童肺炎相对更常见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尤其是婴幼儿。长期吸烟的人群发生肺炎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吸烟会损害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而原发性肺结核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感染结核杆菌,女性在月经期间等免疫力相对较低时也可能有感染风险,但这不是绝对的性别差异主导因素,主要还是与结核杆菌的接触等因素有关。病史方面,有免疫缺陷病史的人群无论是肺炎还是原发性肺结核的发生风险都可能增加。
2.影像学区分
原发性肺结核:典型的原发综合征表现为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组成的哑铃状阴影,但小儿原发型肺结核以胸内淋巴结结核多见,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边缘模糊或清晰。
肺炎:不同类型肺炎影像学表现不同,如支气管肺炎表现为两肺下野、中内带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阴影;大叶性肺炎表现为肺叶或肺段的均匀致密阴影。
二、肺癌
1.临床特点区分
原发性肺结核:一般多见于年轻人,多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等,经过抗结核治疗有效。
肺癌:多见于中老年,尤其是有长期吸烟史(吸烟史一般>20年,每天吸烟量>20支等)的人群,症状多为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胸痛、消瘦等,一般抗结核治疗无效。例如,肺癌患者的消瘦多为进行性,而原发性肺结核在有效抗结核治疗后体重等一般可逐渐恢复。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肺癌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相对多于女性,长期吸烟、接触职业致癌因素(如石棉、电离辐射等)的人群肺癌发病率明显升高。而原发性肺结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常见,生活方式中与结核杆菌密切接触是重要因素,如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等。病史方面,肺癌患者多有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史,而原发性肺结核患者多有结核杆菌感染接触史。
2.影像学区分
原发性肺结核:如前所述,原发综合征或胸内淋巴结结核有其特定的影像学表现。
肺癌:中央型肺癌表现为肺门肿块,可伴有阻塞性肺炎、肺不张等;周围型肺癌表现为肺野内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缘可有毛刺、分叶等征象。
三、肺门淋巴结核需与纵隔淋巴瘤区分
1.临床特点区分
原发性肺结核:肺门淋巴结核主要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一般有结核中毒症状,PPD试验多呈强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
纵隔淋巴瘤:多有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有时可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如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淋巴结活检可发现淋巴瘤细胞。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纵隔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严格性别差异,生活方式中接触特殊致癌物质等可能与淋巴瘤发生有关,但与原发性肺结核的诱因不同。原发性肺结核主要与结核杆菌接触有关。病史方面,纵隔淋巴瘤患者可能有免疫系统相关病史等,而原发性肺结核患者多有结核接触史。
2.影像学区分
原发性肺结核:肺门淋巴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相关特征。
纵隔淋巴瘤:胸部CT等影像学检查可见纵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可融合成块,病变可侵犯纵隔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