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结核是小儿肺结核主要类型,经呼吸道感染,病理有原发综合征,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诊断靠结核菌素试验、胸部X线等,治疗用抗结核药及一般治疗,儿童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包括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密切观察病情等。
一、原发性肺结核的定义
原发性肺结核是指人体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所发生的肺结核病,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结核分枝杆菌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首先在肺部引起原发感染病灶。
二、发病机制
1.感染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吸入含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或尘埃。小儿由于呼吸道防御功能较差,更容易受到感染。比如在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时,容易吸入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而发病。
2.病理过程:结核分枝杆菌到达肺部后,在肺泡内被巨噬细胞吞噬,由于小儿机体免疫功能尚不完善,结核分枝杆菌在巨噬细胞内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形成原发病灶。原发病灶多位于右侧肺上叶底部和下叶的上部,以胸膜下多见。原发病灶可通过淋巴管引流到肺门淋巴结,引起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三者合称为原发综合征,这是原发性肺结核的典型病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轻重不一:多数患儿症状不明显,可能仅有低热、轻咳、食欲减退、盗汗等一般结核中毒症状。部分患儿起病较急,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但一般情况较好,与发热不相称。还有些患儿可能出现喘息症状,这是因为肿大的淋巴结压迫支气管或支气管内膜结核导致。
2.体征相对较少: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与肺部病变程度不一致。有些患儿可在肺门附近听到支气管呼吸音或干湿啰音。
四、诊断方法
1.结核菌素试验: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来判断是否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如果试验结果为强阳性或由阴性转为阳性,提示可能有结核感染。但需要注意,3岁以下尤其是1岁以下未接种过卡介苗的小儿,阳性反应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年龄越小,活动性结核的可能性越大。
2.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原发性肺结核的重要手段。原发综合征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组成的哑铃状双极影,但目前这种典型表现较少见,多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即肺门部圆形或椭圆形致密影。
3.痰涂片或痰培养:痰液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可确诊,但小儿咳痰困难,阳性率相对较低。
五、治疗原则
1.抗结核药物治疗: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用药。一般疗程为9-12个月。比如异烟肼对各型结核都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是治疗肺结核的常用药物之一;利福平对细胞内、外的结核分枝杆菌均有杀菌作用。
2.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有明显中毒症状的患儿,需卧床休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需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比如异烟肼可能会引起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手足麻木、肌肉震颤等,可补充维生素B6来预防;利福平可能会引起肝功能损害,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同时,儿童应按规定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接种是预防小儿原发性肺结核的有效措施之一,接种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免疫力,降低原发性肺结核的发病风险及严重程度。
2.婴幼儿患者:婴幼儿原发性肺结核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如发生结核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对于婴幼儿原发性肺结核患者,要更加密切地观察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呼吸、精神状态等,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抗结核治疗方案,保证规律用药。
3.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果患儿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在治疗原发性肺结核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抗结核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可能影响。例如,某些抗结核药物可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需要在医生的全面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