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依据血清脂质成分异常类型及病因分为表型分类(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病因分类(原发性、继发性),特殊人群(老年、妊娠期女性、儿童)需针对性干预,精准分类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础,生活方式干预对所有类型均有效,药物选择需结合类型并警惕风险。
一、高脂血症的分类依据及主要类型
高脂血症的分类主要基于血清脂质成分的异常类型及病因,国际上普遍采用“表型分类”和“病因分类”双重体系,临床中需结合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综合判断。
1.表型分类:按血清脂质异常类型划分
1.1.高胆固醇血症:指血清总胆固醇(TC)≥6.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1mmol/L,常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研究显示,LDL-C每升高1mmol/L,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0%~25%,需重点关注。此类患者多存在LDL受体基因突变,导致胆固醇清除障碍,年轻患者(<40岁)若未及时干预,10年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达50%。
1.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TG)≥2.3mmol/L为诊断标准,与胰岛素抵抗、肥胖、过量饮酒密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TG≥5.6mmol/L时,急性胰腺炎风险显著升高,需立即干预。男性患者中,高TG血症常伴随脂肪肝,女性患者则多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
1.3.混合型高脂血症:同时存在TC和TG升高,LDL-C≥3.4mmol/L且TG≥1.7mmol/L。此类患者心血管风险叠加,需综合控制脂质指标。老年患者(≥65岁)中,混合型高脂血症常伴随糖尿病、高血压,治疗需兼顾多病共存。
1.4.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mmol/L,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相关。研究显示,HDL-C每降低0.1mmol/L,冠心病风险上升3%~5%。此类患者多存在吸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干预需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
2.病因分类:按发病机制划分
2.1.原发性高脂血症:多由遗传因素导致,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FCH)。FH患者LDL受体功能缺陷,LDL-C水平常>4.9mmol/L,儿童期即可出现黄色瘤,需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FCH则表现为多脂质成分异常,与APOB基因变异相关。
2.2.继发性高脂血症: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常见病因包括糖尿病(糖代谢紊乱导致脂质分解增加)、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缺乏使脂质清除减慢)、肾病综合征(蛋白质丢失导致脂质合成增加)。药物方面,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剂、噻嗪类利尿剂均可诱发高脂血症,需在用药过程中监测血脂。
二、特殊人群的分类注意事项及干预建议
1.老年患者:65岁以上人群因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继发性高脂血症比例高(约40%)。干预需优先控制血压、血糖,避免过度降脂导致肌病风险。建议每3~6个月监测血脂,LDL-C目标值可放宽至<2.6mmol/L。
2.妊娠期女性:孕期血脂生理性升高(TC可增加25%~50%),但若TG>5.6mmol/L需警惕急性胰腺炎。干预以饮食控制为主,避免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致胎儿畸形),必要时可选用ω-3脂肪酸制剂。
3.儿童患者:家族性高脂血症患儿需早期筛查(建议5~10岁开始),若LDL-C>4.9mmol/L或存在黄色瘤,需启动他汀治疗。饮食干预需严格限制饱和脂肪摄入(<总热量7%),增加膳食纤维(每日25~30g)。
三、分类的临床意义及管理策略
高脂血症的精准分类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础。原发性患者需长期用药控制,继发性患者需优先治疗原发病。生活方式干预(如地中海饮食、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对所有类型均有效,可降低LDL-C10%~15%、TG20%~30%。药物选择方面,他汀类药物为高胆固醇血症首选,贝特类药物适用于高TG血症,两者联用需警惕肌病风险(发生率约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