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包括脊髓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等类型,不同类型有相关并发症,脊髓型颈椎病可致肢体运动障碍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神经根型颈椎病会引起上肢放射性疼痛及上肢肌肉萎缩;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心血管系统相关表现及视觉障碍等并发症,不同类型并发症有其各自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和表现。
一、脊髓型颈椎病相关并发症
(一)肢体运动障碍
发生机制:颈椎骨质增生若压迫脊髓,会影响脊髓的神经传导功能。脊髓是人体运动信号传导的重要通路,当受到增生骨质的压迫时,神经传导受阻,导致肢体肌肉无法正常接收准确的运动指令。
影响因素: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患者由于颈椎退变基础更明显,骨质增生往往更严重,对脊髓的压迫相对较重,肢体运动障碍出现的概率及严重程度可能更高;长期从事颈部过度劳累工作的人群,颈椎劳损严重,骨质增生进展快,也更容易较早出现肢体运动障碍。
表现:患者可出现四肢无力,尤其是下肢,表现为行走不稳,像踩在棉花上一样,严重时可能无法独立行走,需要借助辅助器具;上肢可出现精细动作困难,如拿筷子、系纽扣等动作难以完成。
(二)大小便功能障碍
发生机制:脊髓受压进一步影响到控制大小便的神经传导,使得神经对膀胱和直肠的调控功能失常。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者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骨质增生对脊髓压迫造成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情况可能更难恢复;病史较长的患者,脊髓长期受压,神经损伤相对较重,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更高。
表现:可出现排尿困难,如尿不尽、尿潴留等;大便失禁或便秘等情况,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关并发症
(一)上肢放射性疼痛
发生机制: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根受到炎症刺激,产生异常的神经冲动,这种冲动传导到上肢相应区域,引起放射性疼痛。
影响因素: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颈部肌肉持续紧张,颈椎受力不均,骨质增生更容易刺激神经根,从而更易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病史较短的患者,炎症反应相对较轻时,疼痛程度可能相对较轻,而病史较长者,炎症反复刺激,疼痛可能更顽固。
表现:疼痛从颈部向肩部、上肢放射,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酸痛、电击样痛等,在咳嗽、打喷嚏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时,疼痛往往会加重。
(二)上肢肌肉萎缩
发生机制:神经根受压导致其所支配的上肢肌肉得不到正常的神经传导信号,肌肉长期缺乏有效的神经刺激,会出现废用性萎缩。
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若能及时治疗,肌肉萎缩可能较易恢复;而年龄较大者修复能力弱,肌肉萎缩恢复相对困难;长期不规范治疗或忽视病情的患者,神经根受压持续时间长,上肢肌肉萎缩发生的概率更高且程度更严重。
表现:上肢相应肌肉体积变小,如小鱼际肌、骨间肌等萎缩,导致上肢力量减弱,影响上肢的正常功能活动。
三、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相关并发症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表现
发生机制:颈椎骨质增生刺激交感神经,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失衡,可引起心率、血压等的异常变化。
影响因素: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本身心血管系统调节就存在一定问题,颈椎骨质增生引发的交感神经紊乱更易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并发症加重;不同年龄中,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本身退变,对交感神经紊乱的耐受及调节能力更差,更容易出现明显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表现。
表现:可出现心悸,即自觉心跳加快、心慌;血压异常,可表现为血压波动,如时而升高,时而降低;还可能出现胸闷等不适症状。
(二)视觉障碍
发生机制:交感神经受刺激后影响眼部的神经调节,导致眼部出现一系列视觉相关的异常。
影响因素:长期用眼过度的人群,本身眼部就存在一定疲劳等情况,颈椎骨质增生引发的视觉障碍可能更易被察觉且恢复相对困难;不同年龄中,青少年患者如果长期不良姿势导致颈椎骨质增生,可能影响视觉发育相关的神经调节,而老年患者视觉功能本身在退变,交感神经紊乱引起的视觉障碍可能加重其视觉功能的下降。
表现:患者可出现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眼部胀痛、干涩等不适,严重时可能影响正常的视物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