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高血糖高渗状态需从多方面着手,糖尿病患者要规范治疗并定期监测血糖;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日常主动饮水且避免脱水;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控制碳水、均衡营养)、适度运动;及时治疗感染等基础疾病,积极控制感染及治疗其他基础疾病以维持身体代谢和水分平衡,降低高血糖高渗状态发生风险。
一、合理控制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规范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需严格遵循医嘱规范使用降糖药物,如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等,以将血糖稳定控制在合理范围。例如,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时,要按照个体情况精准用药,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10.0mmol/L等,可有效降低高血糖高渗状态的发生风险。这是因为长期高血糖是引发高血糖高渗状态的重要基础,良好控制血糖能从根本上减少相关风险。
定期监测血糖: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有高血糖倾向人群,都应定期监测血糖。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可根据病情每周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数次,通过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一般人群,也建议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如每年至少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若HbA1c≥6.5%,需进一步排查糖尿病相关问题,早期发现血糖异常并干预,降低高血糖高渗状态发生几率。
二、保证充足水分摄入
日常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是预防高血糖高渗状态的重要措施。正常成年人每天应饮用1500~1700ml的水,可选择白开水、淡茶水等。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后或长时间运动时,更要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体内水分平衡,防止血液浓缩引发高血糖高渗状态。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口渴中枢可能存在一定障碍,更要注意规律饮水,即使不觉得口渴也应定时补充水分。
避免脱水情况:要注意避免各种可能导致脱水的情况。比如患有呕吐、腹泻等疾病时,身体会大量丢失水分,此时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口服补液盐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对于老年人,由于其口渴感觉相对不敏感,更要加强水分摄入的管理,家人应提醒其定时饮水,防止因脱水而增加高血糖高渗状态的发生风险。
三、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饮食中要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杂豆类等,避免过多食用精制糖和高糖食品。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摄入应占总热量的50%~60%。例如,主食可选择糙米、燕麦等代替部分精米白面,这样有助于稳定血糖,因为复杂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相对缓慢,不会引起血糖的快速大幅波动,从而降低高血糖高渗状态的发生风险。
均衡营养:保证饮食的均衡营养,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来源,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可根据体重计算,约1g/kg体重。同时,多吃新鲜蔬菜,每天蔬菜摄入量应在500g左右,蔬菜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速度,还能提供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功能。
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和维持身体代谢平衡。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每次运动时间可在30分钟左右,可分次进行。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降低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运动时间建议在餐后1~2小时进行,避免低血糖发生,同时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病情较重或有并发症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运动方式。老年人可选择散步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周坚持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有效预防高血糖高渗状态。
四、及时治疗相关疾病
积极治疗感染等基础疾病:感染是引发高血糖高渗状态的常见诱因之一,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因此,对于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进行治疗。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尿频、尿急等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控制感染。例如,对于肺部感染,要根据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尽快控制感染病灶,防止因感染导致身体应激反应引发高血糖波动,增加高血糖高渗状态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的患者,也应积极治疗,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和水分平衡,进而增加高血糖高渗状态的发生几率,所以要定期复诊,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