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姿势调整、物理治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按摩、牵引等)、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外用药物)、康复锻炼(腰部伸展、旋转运动)、中医治疗(针灸、推拿拔罐),需综合患者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方案,以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预防复发,治疗中关注患者反应并及时调整措施。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姿势调整
休息:急性发作期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腰部,减少不必要的腰部活动,让腰部肌肉得到放松,有助于缓解疼痛和炎症。例如,避免长时间弯腰工作、久坐等,一般建议休息1-2周左右,具体时间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
姿势调整: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站立时应挺胸收腹,骨盆中立位;坐位时应选择有良好腰部支撑的座椅,使腰部保持自然的生理曲度,减轻腰部肌肉的负担。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要注意调整桌椅高度,使眼睛与电脑屏幕保持合适距离,手臂和腿部保持舒适的姿势,减少腰部劳损的发生风险。
2.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一般采用温毛巾或热水袋热敷腰部,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老年患者,由于皮肤感觉相对迟钝,要注意避免烫伤;年轻患者也应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
红外线照射: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改善腰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疼痛。照射距离一般为30-50厘米,每次照射20-30分钟,每天1-2次。孕妇等特殊人群应避免腰部红外线照射,以防对胎儿或自身产生不良影响。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腰部按摩,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手法包括揉、按、推、拿等,通过放松腰部肌肉,促进局部气血运行。但对于腰部有骨折、肿瘤等疾病的患者禁止按摩;老年人如有骨质疏松等情况,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椎体压缩性骨折等严重后果。
牵引:适用于部分腰肌劳损患者,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体间隙,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疼痛。牵引重量和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确定,一般牵引重量从体重的1/10开始,逐渐增加,每次牵引时间20-30分钟,每天1次。孕妇、严重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一般不适合牵引治疗。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
如布洛芬等,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可缓解腰肌劳损引起的疼痛和炎症。但此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对于有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应慎用;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胃肠道反应,必要时可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2.外用药物
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局部外用可通过皮肤吸收发挥抗炎止痛作用,直接作用于腰部疼痛部位,减少对全身的影响。使用时将适量乳胶剂涂抹于腰部疼痛处,轻轻按摩至吸收,每天3-4次。对于皮肤过敏者应禁用;儿童使用时需在成人监护下进行,避免误服。
三、康复锻炼
1.腰部伸展运动
仰卧位腰部伸展:仰卧位,双腿屈膝,双手抱住一侧膝关节,尽量拉近胸部,每次保持10-15秒,然后换另一侧,重复10-15次。对于腰部疼痛较严重的患者,可适当减少动作幅度和次数。老年人进行该运动时要缓慢进行,避免用力过猛导致腰部扭伤。
俯卧位腰部伸展:俯卧位,双手放在身体两侧,慢慢将上半身抬起,使胸部离开床面,腹部保持接触床面,每次保持10-15秒,重复10-15次。有腰椎间盘突出等腰部疾病的患者在进行此运动前应咨询医生,避免加重病情。
2.腰部旋转运动
坐位腰部旋转:坐在椅子上,双腿分开与肩同宽,身体慢慢向一侧旋转,双手放在对侧肩部,每次旋转幅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宜,左右两侧各重复10-15次。对于年轻且腰部状况较好的人群可适当增加旋转幅度,但要注意循序渐进;老年患者要控制旋转幅度和速度,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四、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腰部及相关穴位,如肾俞、委中、大肠俞等,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止痛、缓解肌肉紧张的作用。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操作,对于有出血倾向、体质虚弱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儿童进行针灸时要尽量安抚其情绪,配合治疗。
2.推拿拔罐
推拿如前所述,拔罐可通过负压吸引作用,改善腰部气血运行。拔罐后局部皮肤会出现淤血等表现,一般会逐渐自行消退。但对于皮肤过敏、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不宜拔罐;老年人皮肤较为脆弱,拔罐时间不宜过长,避免造成皮肤损伤。
腰肌劳损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缓解疼痛、改善腰部功能、预防复发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