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二胎羊水栓塞需从孕期管理、分娩过程及产后观察多环节入手,孕期严格定期产检,控制基础疾病;分娩中密切观察产程、正确处理并避免医源性损伤;产后严密观察,对高龄产妇、有过羊水栓塞病史产妇等特殊人群更要特别关注,多环节多举措降低羊水栓塞发生风险。
一、孕期管理方面
1.定期产检
孕妇应严格按照孕期检查计划进行产检,通过产检可以及时发现一些可能增加羊水栓塞风险的因素。例如,通过超声检查可以了解胎盘的位置等情况,若存在胎盘前置等异常情况,在分娩过程中需要更加警惕羊水栓塞的发生。一般从孕早期开始就要进行规范的产检,包括测量血压、体重、血常规、尿常规等多项检查,整个孕期产检次数通常在10-14次左右,通过多次产检动态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既往有羊水栓塞病史、患有妊娠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等情况的孕妇,更要增加产检的频率,密切关注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控制基础疾病
如果孕妇本身患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妊娠期糖尿病,需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高血糖状态可能会影响孕妇的凝血功能等,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几率。孕妇要遵循糖尿病饮食,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适当进行运动,必要时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等药物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3.3-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4.4-6.7mmol/L左右较为理想的范围。
对于有高血压的孕妇,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g)、适量运动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如拉贝洛尔等,使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降低因血压异常导致羊水栓塞相关风险增加的可能性。
二、分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产程观察与处理
产程中要密切观察产妇的产程进展、生命体征等情况。助产人员要及时发现产程中的异常情况,如子宫收缩过强等。如果出现子宫收缩过强,可能会使子宫内压力过高,增加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风险。此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宫缩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医嘱,这里仅强调观察处理的重要性),以调节子宫收缩的强度和频率。
正确处理分娩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合理使用催产素等宫缩剂。催产素的使用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避免因催产素使用不当导致子宫收缩过强。一般来说,催产素的使用要从小剂量开始,根据宫缩和胎心等情况逐渐调整剂量,确保子宫收缩协调且不过强。
2.避免医源性损伤
在分娩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一些可能导致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医源性操作。例如,在进行人工破膜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破膜时引起子宫颈内膜静脉或子宫肌层静脉窦开放,从而减少羊水进入母体的机会。人工破膜应在宫缩间歇期进行,破膜口不宜过大,让羊水缓慢流出。
对于有剖宫产指征的孕妇,要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操作规范。在剖宫产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子宫切口周围的血管等组织,避免在娩出胎儿和胎盘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导致羊水进入母体循环。例如,在切开子宫时要避免暴力操作,娩出胎儿后要及时清理羊水等,减少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风险。
三、产后护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产后观察
产后要密切观察产妇的阴道出血情况、生命体征等。因为羊水栓塞可能在产后一段时间内发生,所以产后至少要观察24小时以上。如果发现产妇有阴道出血不止、呼吸困难、寒战、胸闷等异常情况,要立即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以便早期发现羊水栓塞并及时救治。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如既往有羊水栓塞病史、本次分娩过程中有异常情况的产妇,产后的观察要更加严密,除了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外,还可以进行一些相关指标的检测,如凝血功能等,及时了解产妇的身体状况。
2.特殊人群的特别关注
对于高龄产妇(年龄≥35岁),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产妇在孕期和分娩过程中要更加严格遵循上述的各项注意事项,加强产检和产程中的监测。在孕期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分娩过程中要密切配合医护人员,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有过羊水栓塞病史的产妇再次妊娠时,属于极高危人群。这类产妇在孕前就要进行充分的评估,包括凝血功能、心肺功能等各项检查,孕期要加强产检频率,密切监测子宫胎盘情况等。在分娩过程中要由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进行全程监护,做好各项急救准备,以便在发生羊水栓塞时能够迅速进行抢救。
总之,避免二胎羊水栓塞需要从孕期管理、分娩过程以及产后观察等多个环节入手,针对不同的人群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程度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