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缺钙受多种因素影响,饮食中钙摄入不足、钙磷比例失调;口腔疾病如牙周炎、龋齿会影响;内分泌方面甲状旁腺功能异常、雌激素水平变化有作用;药物中某些抗生素、抗癫痫药物会干扰;年龄上儿童处于发育阶段需求大且易因卫生等问题缺钙,老年人则因退变、吸收差、摄入不足等易缺钙。
一、饮食因素
1.钙摄入不足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钙的需求量较大。如果日常饮食中钙含量丰富的食物摄入不足,例如牛奶、豆制品、坚果等食物摄取量少,就会导致牙齿缺钙。例如,一些儿童长期不爱喝牛奶,就容易出现牙齿缺钙的情况。
成年人:成年人如果长期饮食结构不合理,挑食、节食等,也会造成钙摄入不足。比如只吃很少量的蔬菜和水果,而富含钙的食物摄入极少,长期下来会影响牙齿的钙含量。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有所减退,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而且如果饮食中钙的补充不够,也容易出现牙齿缺钙。例如老年人常因牙齿咀嚼功能下降,饮食过于精细,像只吃粥、软面条等,其中钙的含量往往不能满足身体需求,包括牙齿对钙的需求。
2.钙磷比例失调
正常情况下,钙磷比例对钙的吸收和利用很重要。如果饮食中磷的摄入过多,会影响钙的吸收。例如长期大量食用高磷的加工食品,如一些碳酸饮料、油炸食品等,会使钙磷比例失衡,进而影响牙齿对钙的摄取。比如经常大量喝可乐等碳酸饮料的人,其中的磷会干扰钙的代谢,导致牙齿缺钙风险增加。
二、口腔疾病影响
1.牙周炎
牙周炎会影响牙龈和牙槽骨对牙齿的支持,同时也会影响钙等营养物质向牙齿的输送。患有牙周炎的患者,牙龈炎症会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包括钙的供应,长期的牙周炎会导致牙齿周围的骨组织流失,间接影响牙齿的钙含量,使牙齿更容易出现问题,如松动等,而牙齿松动也与钙缺乏导致的骨支持不足有关。
儿童如果患有牙周炎相关的口腔疾病,会严重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因为儿童时期是牙齿和骨骼发育的关键阶段,牙周炎会干扰钙等营养物质对牙齿发育的支持,导致牙齿缺钙影响正常结构形成。
2.龋齿
龋齿的发生与牙齿矿物质的流失有关,而牙齿矿物质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钙等成分的缺乏。当牙齿发生龋齿时,细菌侵蚀牙齿表面,会破坏牙齿的矿物质结构,如果本身牙齿缺钙,就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形成龋齿,而龋齿又会进一步影响牙齿对钙等营养物质的正常代谢和摄取,形成恶性循环。对于老年人来说,龋齿和牙齿缺钙往往相互影响,老年人牙齿缺钙导致牙齿抗龋能力下降,更容易患龋齿,而龋齿又影响营养物质进入牙齿,加重缺钙情况。
三、内分泌因素
1.甲状旁腺功能异常
甲状旁腺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对钙的代谢有重要调节作用。如果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会导致骨钙释放增加,但这种释放如果异常,会影响牙齿的钙稳态。例如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骨骼中的钙释放到血液中,但这种异常的钙代谢可能不能正常供应到牙齿,导致牙齿缺钙。儿童如果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异常,会严重影响牙齿和骨骼的正常发育,因为儿童时期甲状旁腺激素对钙代谢的调节对牙齿发育至关重要,异常的甲状旁腺功能会使牙齿缺钙,影响牙齿的结构和功能。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血钙降低,也会影响牙齿对钙的摄取和利用。成年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会出现牙齿相关的问题,如牙齿钙化不良等,这与钙代谢异常导致牙齿缺钙有关。
2.雌激素水平变化
女性在青春期、孕期、哺乳期以及更年期等不同阶段雌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在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进而影响牙齿的钙含量。例如更年期女性牙齿缺钙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为雌激素水平降低后,身体对钙的调节机制发生变化,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骨骼中的钙流失增加,牙齿也会受到影响。孕妇在孕期时,胎儿需要从母体摄取大量的钙,如果孕妇本身雌激素水平变化导致钙代谢出现问题,就会影响牙齿的钙供应,因为孕妇自身的钙需求增加,若不能及时补充,牙齿就容易缺钙。
四、药物因素
1.某些抗生素
长期使用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影响钙的代谢。例如四环素类抗生素,儿童时期如果长期服用四环素类药物,会与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四环素牙,影响牙齿的正常结构和钙的含量,因为四环素会干扰牙齿发育过程中钙的正常沉积,导致牙齿釉质发育不全等问题,进而使牙齿缺钙,影响牙齿的硬度和健康。
一些老年人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利尿剂等,可能会影响钙的代谢,导致钙流失增加,从而影响牙齿的钙含量。利尿剂会促进钙的排泄,如果老年人本身钙摄入不足,就更容易出现牙齿缺钙的情况。
2.抗癫痫药物
部分抗癫痫药物会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而维生素D对钙的吸收至关重要。例如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长期服用会干扰维生素D的活化过程,使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进而导致牙齿缺钙。儿童如果因癫痫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会影响牙齿和骨骼的正常发育,因为儿童时期是钙需求较高且对药物影响较为敏感的阶段,维生素D代谢受影响会直接导致钙吸收不足,影响牙齿的钙含量,导致牙齿发育异常等问题。
五、年龄因素
1.儿童
儿童处于牙齿和骨骼快速发育的阶段,对钙的需求量大。如果在这个阶段钙供应不足,牙齿就容易缺钙。儿童的牙齿正在形成和钙化,需要充足的钙来保证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例如婴儿期如果母乳喂养不足,或者奶粉中钙含量不能满足需求,儿童在乳牙和恒牙发育阶段就可能出现牙齿缺钙,导致牙齿易患龋齿、牙齿排列不整齐等问题。
儿童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果不好,也会加重牙齿缺钙的风险。比如儿童不按时刷牙,口腔中的细菌滋生,容易引发龋齿等口腔疾病,而口腔疾病又会影响钙向牙齿的供应,进一步加重牙齿缺钙。
2.老年人
老年人的牙齿和骨骼都会出现生理性退变,牙齿的牙槽骨会逐渐吸收,牙龈也会萎缩,同时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而且老年人的饮食往往比较单一,钙的摄入相对不足。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老年人牙齿缺钙的情况较为常见,表现为牙齿松动、咀嚼功能下降等。例如很多老年人牙齿松动就是因为牙槽骨吸收,而牙槽骨吸收与钙流失有关,钙流失又与老年人自身钙代谢功能减退等因素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