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检测相关检查包括空腹血糖检测(正常3.9-6.1mmol/L,异常有不同情况)、餐后血糖检测(餐后2小时正常<7.8mmol/L等,妊娠期女性要求更严格)、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反映近2-3月平均血糖,正常4%-6%,≥6.5%辅助诊断糖尿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评估机体对葡萄糖调节能力,试验有注意事项);其他相关检查有尿糖检测(参考,特殊情况可致假阳性)、胰岛功能检查(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并发症相关检查有眼底检查(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功能检查(查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相关检查(如神经传导速度等查周围神经功能)。
一、血糖检测相关检查
(一)空腹血糖检测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食物)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测出的血糖值,它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若空腹血糖≥7.0mmol/L,同时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高度怀疑糖尿病;若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则为空腹血糖受损,属于糖尿病前期状态。不同年龄人群的空腹血糖正常范围略有差异,一般来说,儿童和青少年的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与成人相近,但需结合其生长发育情况综合判断。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更应密切关注空腹血糖情况,因为这类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餐后血糖检测
1.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采集静脉血所测得的血糖值。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应<7.8mmol/L,若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为糖耐量减低,也属于糖尿病前期;若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且伴有糖尿病相关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对于妊娠期女性,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范围更为严格,一般要求<8.5mmol/L,因为妊娠期间血糖代谢变化较大,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健康影响较大,所以妊娠期女性需要更频繁地监测餐后血糖。
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葡萄糖相结合的产物,它能反映患者近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短期血糖波动的影响。正常糖化血红蛋白范围为4%-6%,当糖化血红蛋白≥6.5%时,结合临床症状可辅助诊断糖尿病。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但在儿童糖尿病的诊断中,糖化血红蛋白的诊断价值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例如,对于患有慢性疾病(如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可能会受到影响,需要医生综合分析。
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在空腹状态下,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分别测定空腹及服糖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具体操作是:清晨空腹抽血测定空腹血糖后,将75g无水葡萄糖溶于250-300ml水中,在5分钟内饮完,从饮第一口糖水开始计时,于服糖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抽血测定血糖。通过OGTT试验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对于诊断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等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一些空腹血糖正常,但怀疑有糖尿病的人群,OGTT试验是必要的检查项目。在进行OGTT试验时,需要注意试验前3天正常饮食,试验前8-10小时禁食,避免剧烈运动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对于老年人、体弱人群,进行OGTT试验时要注意安全,防止在试验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等情况。
四、其他相关检查
(一)尿糖检测
虽然尿糖检测不是诊断糖尿病的确诊依据,但可作为参考。正常情况下,尿糖应为阴性,当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一般为8.9-10.0mmol/L)时,尿糖可呈阳性。不过,一些特殊情况也可能导致尿糖阳性,如妊娠期女性肾糖阈降低,即使血糖正常也可能出现尿糖阳性,所以尿糖检测需要结合血糖等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胰岛功能检查
1.胰岛素释放试验
通过测定空腹及餐后各个时间点的胰岛素水平,了解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正常情况下,空腹胰岛素水平有一定范围,进餐后胰岛素分泌会增加。对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释放试验可帮助判断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例如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胰岛素释放试验表现为基础胰岛素水平低,进餐后胰岛素分泌无明显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能表现为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后期可能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
2.C肽释放试验
C肽是胰岛素原裂解产生的等分子肽类,C肽释放试验的意义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似,但C肽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干扰,能更准确地反映胰岛β细胞的功能。通过C肽释放试验可以鉴别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如1型糖尿病)还是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如2型糖尿病)等情况。对于一些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通过监测C肽水平可以评估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五、并发症相关检查
(一)眼底检查
糖尿病可引起视网膜病变,通过眼底检查可以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变化情况,如是否有微动脉瘤、出血、渗出、新生血管形成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视力下降等表现。对于糖尿病患者,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等,因为这些人群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通过眼底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激光治疗等,防止视力进一步受损。
(二)肾功能检查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尿素氮也与肾功能有关,但受多种因素影响。eGFR能更准确地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超过5年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及时采取控制血糖、血压、减少蛋白尿等措施,延缓肾功能恶化。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检查的频率和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肾功能本身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减退,更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
(三)神经病变相关检查
对于怀疑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以评估周围神经的功能。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以发现周围神经的损害情况,如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糖尿病神经病变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神经病变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如出现四肢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症状,通过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神经病变,采取营养神经等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