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突出症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马尾神经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症状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神经根型主要有颈肩及上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脊髓型有运动、感觉、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交感神经型有交感神经、眼部、耳部等症状,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马尾神经型有鞍区感觉障碍、大小便及下肢症状等,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
一、神经根型椎间盘突出症
1.症状表现
疼痛:主要表现为颈肩及上肢的放射性疼痛,疼痛程度可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患者可能会感到从颈部向肩部、上臂、前臂甚至手部的放射痛,在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疼痛可能会加剧。这种疼痛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根受到炎性刺激而产生神经传导异常,进而引发疼痛感觉。
麻木: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域出现麻木感,常见于上肢的相应部位,如手指、前臂等。麻木的产生是因为神经根受损后,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影响了感觉神经的正常传导,使得相应区域的感觉出现异常。
肌力下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肢肌力减弱的情况,比如握力减退,难以完成精细的手部动作,如持物不稳等。这是因为神经根受压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功能,长期受压可能导致肌肉失神经支配,进而出现肌力下降。
反射异常:受累神经根对应的反射可能出现异常,如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等可能减弱或消失。反射弧的完整性依赖于神经传导,神经根受压破坏了反射弧的正常传导通路,从而导致反射异常。
年龄因素: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在长期从事颈部劳累工作的人群中更为常见,如长期伏案工作的办公室职员等。不同年龄人群的发病可能与日常的生活工作方式、颈椎的退变程度等有关。例如,年轻人可能更多与急性的颈部损伤等因素相关,而中老年人则多与颈椎的退变、慢性劳损等因素有关。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在从事的工作导致颈部劳损的概率上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导致颈部损伤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发病决定因素。
生活方式:长期不良的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会增加颈椎的负荷,导致椎间盘受到不均匀的压力,容易引发椎间盘突出,进而出现神经根型的相关症状。
病史因素:有颈部外伤史、颈椎退变病史等的人群,发生神经根型椎间盘突出症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既往有颈部扭伤等外伤史的患者,可能导致椎间盘的结构发生改变,增加突出的可能性。
二、脊髓型椎间盘突出症
1.症状表现
运动障碍:患者可出现下肢无力、步态不稳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行走困难,如踩棉花感。这是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压迫脊髓,影响了脊髓对下肢运动神经的传导,导致下肢肌肉的运动功能受到影响。早期可能表现为行走时容易绊倒,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到需要借助辅助器具才能行走。
感觉障碍:表现为四肢麻木,感觉减退,可出现痛觉、温度觉等感觉异常。脊髓受压后,影响了脊髓白质内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导,使得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传入出现障碍。
大小便功能障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或排尿困难等情况。这是由于脊髓受压影响了脊髓圆锥和马尾神经的功能,导致对大小便的控制功能失调。
共济失调: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共济失调的表现,如站立不稳、左右摇晃等,这是因为脊髓受损影响了神经系统对身体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调控。
年龄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的退变加剧,椎间盘的弹性和韧性下降,更容易发生突出并压迫脊髓。但近年来,由于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人也有发病的情况。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重体力劳动或长期颈部不良姿势的工作中,男性可能相对更容易接触到相关致病因素。
生活方式:长期颈部劳损、颈椎退变的生活方式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如长期低头、颈部外伤史等。这些生活方式会加速颈椎间盘的退变过程,增加脊髓型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风险。
病史因素:有颈椎退变病史、颈部外伤史等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例如,既往有颈椎骨折、脱位等外伤史的患者,颈椎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容易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
三、交感神经型椎间盘突出症
1.症状表现
交感神经症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心跳加快或减慢、血压波动等症状。这是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刺激或压迫交感神经纤维,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例如,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类似于偏头痛的症状,但又与颈椎的病变相关;心跳方面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情况;血压可能出现不稳定,时而升高时而降低。
眼部症状:表现为眼胀、干涩、视物不清等。这是由于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影响了眼部的交感神经支配,导致眼部的血管和肌肉等功能出现异常。
耳部症状:可能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表现。交感神经受累影响了耳部的神经支配,导致耳部的感觉和功能出现异常。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更常见,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颈椎的退变导致椎间盘突出的概率增加,进而刺激交感神经的可能性增大。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在从事的工作导致颈椎劳损的概率上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女性长时间伏案工作的比例可能较高,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病概率,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生活方式:长期不良的颈部姿势、颈部劳损等生活方式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例如,长期低头看手机、电脑等,会使颈椎处于不良姿势,增加椎间盘突出刺激交感神经的风险。
病史因素:有颈椎退变病史、颈部外伤史等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如既往有颈部肌肉劳损、颈椎间盘轻度退变等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发展为交感神经型椎间盘突出症。
四、马尾神经型椎间盘突出症
1.症状表现
鞍区感觉障碍:会阴部、臀部等鞍区出现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这是因为马尾神经受到压迫,影响了鞍区感觉神经的传导。
大小便功能障碍:表现为大小便失禁或排尿困难等。马尾神经受损后,对大小便的控制功能丧失或失调。
下肢症状:可出现双下肢无力、感觉异常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影响行走功能。马尾神经支配双下肢的部分神经功能,受压后导致双下肢的神经传导和运动、感觉功能受到影响。
年龄因素:相对较少见,但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不过多见于中老年人,因为中老年人颈椎退变程度相对较重,更容易出现椎间盘突出压迫马尾神经的情况。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重体力劳动或腰部劳损相关的工作中,男性可能相对更容易接触到相关致病因素。
生活方式:长期腰部劳损、腰部外伤史等生活方式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腰部频繁受伤等,会增加椎间盘突出压迫马尾神经的风险。
病史因素:有腰部外伤史、腰椎退变病史等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如既往有腰椎骨折、腰椎间盘退变等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马尾神经型椎间盘突出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