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不全患者有时需造影,造影剂可能加重肾损伤,需评估肾功能不全程度,如通过eGFR和血肌酐,造影前充分水化、调整影响肾功能药物,造影后监测肾功能和临床症状,老年、儿童等特殊人群有更需注意的方面,要综合评估个体情况谨慎决定是否造影以平衡必要检查与避免加重肾损伤。
一、肾功能不全患者造影的必要性与风险考量
肾功能不全患者在临床中有时需要进行造影检查,比如冠状动脉造影、泌尿系统造影等。但造影剂可能对肾功能产生进一步影响,增加急性肾损伤的风险。这是因为部分造影剂通过肾脏排泄,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尤其是对于已经存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二、评估肾功能不全程度以决定是否造影
1.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检测eGFR来评估肾功能。一般来说,当eGFR严重降低时,造影带来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例如,eGFR<30ml/(min·1.73m2)时,患者进行造影检查需格外谨慎。因为此时肾脏本身的排泄和调节功能已大幅下降,造影剂更易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2.血肌酐水平: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血肌酐越高,肾功能不全程度越重,造影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可能性越大。
三、造影前的准备措施
1.充分水化:在造影前和造影后适当补充水分,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水化可以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等方式进行。例如,在造影前1-2小时开始静脉滴注0.9%氯化钠溶液,速度一般为1-1.5ml/(kg·h),造影后继续维持水化,保持尿量充足,有助于减少造影剂对肾脏的损伤。
2.调整可能影响肾功能的药物:如果患者正在使用可能影响肾功能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尽量减少药物对肾脏的额外负担,为造影创造相对安全的体内环境。
四、造影后的监测与处理
1.肾功能监测:造影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包括血肌酐、eGFR等。一般在造影后24-48小时复查血肌酐,观察其变化情况。如果发现血肌酐较前明显升高,提示可能出现了造影剂相关的急性肾损伤,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进一步的水化、必要时使用肾脏保护药物等。
2.观察临床症状: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少尿、水肿加重、乏力等与肾功能恶化相关的临床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进行评估和处理。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老年人本身肾功能有生理性减退,且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进行造影时风险更高。造影前更要严格评估肾功能,充分水化,造影后密切监测肾功能和临床症状,加强护理,注意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尿量等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2.儿童肾功能不全患者:儿童肾功能不全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进行造影检查需格外谨慎。儿童的肾脏发育尚未成熟,对造影剂的耐受性更差。造影前需极其严格地评估病情必要性,充分水化应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精确计算补液量,造影后密切监测肾功能和生长发育相关指标,因为儿童的肾功能恢复和后续生长可能受到造影剂的影响,要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肾功能长期损伤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
总之,肾功能不全患者是否可以造影需要综合评估肾功能不全程度、充分做好造影前准备、密切监测造影后情况,根据个体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来谨慎决定,以在必要的造影检查和避免加重肾功能损伤之间寻求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