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炎多由链球菌感染诱发,儿童及青少年易患,起病急,有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血清补体C3短期内明显下降,ASO可升高,治疗以休息及对症为主,多数预后好;慢性肾炎病因复杂,各年龄段可发病,起病隐匿,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肾功能渐减,血清补体多正常,治疗目的是防恶化等,病情缓慢进展,最终可致慢性肾衰竭,预后相对差。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肾炎:多由链球菌感染等诱发,是一种急性起病的肾脏疾病,发病较急骤。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易患急性肾炎,常因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等)后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肾脏受损。
慢性肾炎:是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导致的一组长病程的肾脏疾病,病因较为复杂,可能由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迁延不愈发展而来,起病隐匿,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男性相对更易受其影响,病情会缓慢进展。
二、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起病初期常出现血尿,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还会有蛋白尿,一般为轻至中度蛋白尿,同时伴有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水肿,部分患者会有高血压,儿童患者相对更易出现严重的高血压情况,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一过性的肾功能异常,表现为肌酐轻度升高等,但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肾功能可恢复。
慢性肾炎: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程度可轻可重,一般以中等程度蛋白尿为主,水肿相对急性肾炎来说程度可轻可重,高血压呈持续性,肾功能逐渐减退,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病情呈慢性进展态势。
三、实验室检查
急性肾炎: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可有红细胞管型等,血清补体C3短期内明显下降,8周内多恢复正常是其特点之一,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可升高,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史。
慢性肾炎:尿常规检查有蛋白尿、血尿,尿沉渣可见颗粒管型等,肾功能检查早期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清补体多正常,自身抗体等检查可协助明确是否为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导致的慢性肾炎。
四、治疗原则
急性肾炎: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待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肉眼血尿消失后可逐步增加活动量,针对感染灶可选用抗生素治疗(如存在链球菌感染时),对症治疗包括利尿消肿、降血压等,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可转为慢性肾炎。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休息,保证营养摄入,密切监测尿量、血压等变化。
慢性肾炎:治疗目的是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临床症状、防治并发症。主要措施包括控制血压(选用ACEI或ARB类等降压药物)、减少蛋白尿、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如感染、劳累、肾毒性药物等),对于已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进行慢性肾脏病一体化治疗,不同年龄段患者治疗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及基础疾病等情况,老年患者要更谨慎选择药物,避免肾毒性药物的使用。
五、预后
急性肾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尤其是儿童患者,约90%可完全治愈,少数患者可能转为慢性肾炎,但比例较低。
慢性肾炎:病情呈缓慢进展,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预后相对较差,需要长期随访治疗,不同年龄患者预后因个体对治疗的反应及基础病情等不同而有差异,年轻患者相对老年患者可能在疾病早期控制较好,但随着时间推移也可能逐渐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