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时心律失常可能有生理性和病理性情况。生理性的如激素变化、血容量增加致的轻微心律失常可能正常;病理性的如本身有基础心脏疾病、电解质紊乱致的心律失常则不正常。孕妇需定期产检,注意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包括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均衡饮食等。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心律失常可能正常
1.激素变化影响
怀孕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如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大幅升高。这些激素变化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例如,雌激素可能会对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产生影响,导致心脏的电传导轻度改变,从而可能出现一些轻微的心律失常,如偶发的早搏等。这种情况在怀孕早期较为常见,一般属于生理性的适应过程,可能是正常的。
以研究为例,有相关研究观察了孕期不同阶段孕妇的心电图变化,发现约有一定比例的孕妇会出现偶发早搏等轻度心律失常,且无明显临床症状加重等情况。
2.血容量增加影响
怀孕后,孕妇的血容量逐渐增加,到妊娠32-34周时达到高峰,较非孕期可增加30%-50%。血容量的增加会使心脏的负担加重,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泵血,这可能导致心脏的节律出现一些波动,出现心律失常。这种由于血容量变化引起的心律失常,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孕期的生理适应表现,可能是正常的。比如,心脏为了适应增加的血容量,心率可能会有轻度增快,或者出现一些与血容量改变相关的轻微心律失常。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心律失常则不正常
1.基础心脏疾病影响
如果孕妇本身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怀孕后心脏负担进一步加重,可能会导致原本稳定的心脏节律被打破,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例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孕妇,怀孕后心脏的前后负荷改变,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增加、心律失常类型加重等情况。这就不是正常的孕期生理现象,而是病理性的,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从临床数据来看,有基础心脏疾病的孕妇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明显高于无基础心脏疾病的孕妇,而且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往往更重,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更大。
2.电解质紊乱影响
怀孕后,孕妇的身体代谢发生变化,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律失常。例如,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出现早搏、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这种由于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律失常是不正常的,需要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来改善心律失常情况。研究表明,孕期电解质紊乱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及时监测和纠正电解质水平对于预防和治疗孕期心律失常非常重要。
三、特殊人群(孕妇)的注意事项
1.定期产检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包括心电图检查等。通过定期产检可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情况,如果是生理性的心律失常,可继续观察;如果是病理性的,能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孕早期开始就应将心电图检查纳入常规产检项目,随着孕期进展,根据情况增加检查频率。
2.生活方式调整
孕妇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适当的轻度运动,如散步等。同时,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波动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比如,过度紧张可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脏的节律。
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适量摄入富含钾、镁等电解质的食物,如香蕉(富含钾)、坚果(富含镁)等,以维持电解质平衡,降低因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失常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