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包括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常由链球菌感染诱发,起病急,有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病理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以休息对症为主;慢性肾炎可发于不同年龄段,由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迁延而来,起病隐匿、病程长,有相应临床表现及多样病理类型,治疗目标是延缓肾衰等,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和管理。
一、发病情况
1.急性肾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发病率略高,常因链球菌等感染诱发,起病较急。例如,有研究显示,链球菌感染后1-3周易出现急性肾炎相关症状。
2.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男女均可发病,多由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迁延不愈发展而来,起病相对隐匿,病程较长。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急性肾炎:患者常出现血尿,可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还可有蛋白尿,部分患者有水肿,多从眼睑、颜面部开始,严重时可波及全身,同时伴有高血压,部分患者会有乏力、腰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慢性肾炎: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病情迁延,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患者可伴有贫血、夜尿增多等表现,全身症状相对急性肾炎更为隐匿和持续。
2.体征特点
急性肾炎:查体可见眼睑及颜面部水肿,部分患者有血压升高,严重水肿者可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体征。
慢性肾炎:查体可发现血压持续升高,水肿程度相对急性肾炎可能较轻但持续存在,后期可出现贫血貌等。
三、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急性肾炎:尿常规可见大量红细胞、红细胞管型,尿蛋白呈阳性,尿中可出现白细胞,补体C3在发病8周内可下降,8周后逐渐恢复正常。
慢性肾炎: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尿蛋白量一般不等,尿沉渣可见红细胞、管型等,补体C3多正常,病情进展时肾功能相关指标会有变化。
2.肾功能检查
急性肾炎:肾功能多正常或轻度受损,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经治疗后多可恢复正常。
慢性肾炎:早期肾功能可正常或轻度异常,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血肌酐、尿素氮等升高,出现肾功能不全表现。
四、病理特点
1.急性肾炎:病理类型多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细胞增生,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为主,免疫荧光可见IgG及C3呈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
2.慢性肾炎:病理类型多样,常见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光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等,免疫荧光根据不同病理类型有相应表现。
五、治疗原则
1.急性肾炎: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待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肉眼血尿消失后可逐步增加活动量。针对感染灶可选用抗生素治疗,同时治疗水肿、高血压等,多数患者可治愈。
2.慢性肾炎:治疗目标是延缓肾功能恶化、防治并发症,主要措施包括控制血压(首选ACEI或ARB类药物)、减少蛋白尿、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如感染、劳累、肾毒性药物等),当病情进展至肾功能衰竭时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急性肾炎时,要特别注意休息和液体出入量的管理,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对水肿等情况的耐受能力和恢复能力与成人不同,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老年慢性肾炎患者,要更关注其基础疾病的影响,如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相互影响,谨慎选择药物,注意药物的肾毒性等问题。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慢性肾炎患者要加强监测和管理,因为妊娠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影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