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不一定是肾炎,其原因多样,包括生理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以外的肾小球疾病如肾病综合征、IgA肾病,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发现蛋白尿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以针对性治疗。
一、生理性蛋白尿
1.功能性蛋白尿
发生情况:常见于健康人,比如剧烈运动后、发热、寒冷、精神紧张等情况。剧烈运动时,机体代谢增加,肾血管痉挛或充血,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导致蛋白尿出现。一般这种蛋白尿程度较轻,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小于0.5克,去除诱因后蛋白尿可迅速消失。例如,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后进行尿液检查可能会发现一过性蛋白尿,而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尿蛋白可恢复正常。
年龄性别影响: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都可能出现,一般年轻人在剧烈运动等情况下更易发生功能性蛋白尿,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2.体位性蛋白尿
发生情况:多见于青少年,特点是直立时出现蛋白尿,而卧位时尿蛋白消失。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直立时脊柱前凸压迫肾静脉,或肾下垂、肾静脉扭曲等因素有关。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在1克以下,以白蛋白为主。例如,有些青少年在体检时发现直立位尿蛋白阳性,而平卧后复查尿蛋白阴性。
年龄性别影响: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群体,男性相对更易出现体位性蛋白尿。
二、病理性蛋白尿(非肾炎因素)
1.肾小球性蛋白尿以外的肾小球疾病
肾病综合征:除了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导致蛋白尿外,还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等多种因素有关。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之一,24小时尿蛋白定量常大于3.5克,同时伴有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等。例如,一些儿童患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时,会出现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等表现。
IgA肾病:多数患者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然后出现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蛋白尿程度不一,有的患者为少量蛋白尿,有的可出现大量蛋白尿。其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有关。
2.肾小管性蛋白尿
发生情况:主要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蛋白质的功能障碍,导致小分子蛋白质从尿中排出增多。常见于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重金属(如汞、镉、铅等)中毒、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肾损害等情况。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在1-2克以下,尿中以溶菌酶、β-微球蛋白等小分子蛋白质为主。例如,长期接触重金属的工人,若出现肾小管损伤,可能会出现肾小管性蛋白尿。
年龄性别影响:各年龄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长期接触职业性毒物的人群需特别关注,如从事电镀等工作的人群。
3.溢出性蛋白尿
发生情况:血中小分子蛋白质,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产生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血管内溶血时血红蛋白增多等,这些小分子蛋白质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从尿中排出形成蛋白尿。例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除了有骨痛、贫血等表现外,尿中可检测到本周蛋白等溢出性蛋白尿成分。
年龄性别影响:多发性骨髓瘤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血管内溶血可发生在各个年龄和性别人群。
4.组织性蛋白尿
发生情况: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等原因导致的蛋白尿。例如,肾实质炎症或中毒等情况下,肾组织细胞分解,释放出的蛋白质进入尿液中;肾小管分泌黏液蛋白等也可引起组织性蛋白尿。一般蛋白尿程度较轻。
年龄性别影响:各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生,与基础肾脏疾病相关。
总之,蛋白尿的原因多样,肾炎只是其中一种常见原因,当发现蛋白尿时,需要进一步详细检查,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