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穿孔手术治疗包括术前准备(病情评估、纠正紊乱、抗感染、体位禁食)、手术操作(选择切口、腹腔探查、穿孔修补)、术后处理(一般处理、抗感染、并发症观察处理),术前要全面评估患者并做好准备,手术依穿孔情况选择修补或复杂术式,术后需监测、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抗感染及观察处理并发症。
一、术前准备
1.病情评估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需全面评估。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要评估心功能、肝肾功能等情况;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可能存在肺部功能相对较差的情况,需评估肺部情况。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腹部X线、CT等)明确胃肠穿孔的部位、原因、严重程度等。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是重要环节,根据患者的生化检查结果补充相应的液体和电解质,以维持内环境稳定。
进行抗感染准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对于穿孔时间较长可能存在感染的患者。
2.患者体位与禁食
患者一般取半卧位,这样有利于腹腔渗出液积聚在盆腔,可减少毒素吸收,且能改善呼吸循环功能。同时要求患者严格禁食,防止食物进一步进入腹腔加重感染。
二、手术操作过程
1.切口选择
根据胃肠穿孔的部位选择合适的切口。若为胃穿孔,常选择右上腹直肌切口或经腹直肌切口;若为十二指肠穿孔,也可采用类似的右上腹切口;对于结肠穿孔等情况,可能会选择右下腹或左下腹切口等。
2.腹腔探查
进入腹腔后,迅速探查胃肠穿孔的具体情况,明确穿孔的部位、大小、周围组织炎症反应等。例如,查看穿孔处是否有大网膜包裹等情况。
3.穿孔修补
对于大多数胃肠穿孔,首先考虑穿孔修补术。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清除腹腔内的渗出物、食物残渣等。然后用丝线或可吸收缝线进行穿孔修补,对于胃、十二指肠穿孔,可采用横向缝合的方法,以减少对胃肠腔道的梗阻影响;对于结肠穿孔,修补时要注意保证缝合的牢固性,同时要根据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局部的引流等操作。
如果胃肠穿孔合并严重的腹腔感染、穿孔时间较长、局部组织条件差不适合单纯修补,或者是肿瘤等原因导致的穿孔,则可能需要进行胃大部切除或肠切除吻合等更复杂的手术方式。例如,对于胃癌穿孔导致的胃肠穿孔,多需行胃癌根治性切除及胃肠吻合等操作。
三、术后处理
1.一般处理
术后继续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对于小儿患者,要尤其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的变化,因为小儿的生理储备能力相对较弱。
胃肠减压是重要的措施,通过胃肠减压可以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胃肠道膨胀,有利于胃肠吻合口的愈合,同时也可减少腹腔污染。
营养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对于能经口进食的患者,逐步恢复饮食;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采用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的方式,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促进术后恢复。对于小儿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营养状况合理调整营养支持方案,确保其生长发育需求。
2.抗感染治疗
继续使用抗生素,根据腹腔引流液的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一般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数天,以预防和控制腹腔感染。
3.并发症观察与处理
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术后并发症,如腹腔残余感染、吻合口瘘等。如果出现腹腔残余感染,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引流等处理;对于吻合口瘘,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抗感染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患者,并发症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小儿患者对吻合口瘘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需要更精心的观察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