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感染后1-3周发病,有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肾功能多正常或轻度受损,血清补体C3常降低,肾脏病理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多数预后良好;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发病隐匿、病程长,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表现,血清补体一般正常,肾脏病理多样,病情迁延,部分可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预后相对较差,可通过多方面综合评估区分两者。
一、发病情况
急性肾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通常在感染后1-3周发病,常见的前驱感染为链球菌感染等。
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发病隐匿,病程较长,病情迁延不愈,逐渐进展。
二、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
血尿: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血尿,多为镜下血尿,也可见肉眼血尿,肉眼血尿常为全程血尿,颜色可为洗肉水样等。
蛋白尿:一般为轻、中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1-3g左右。
水肿:多为晨起眼睑水肿,严重时可波及全身,水肿原因主要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
高血压:部分患者出现高血压,多为轻、中度高血压,与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有关。
慢性肾炎:
蛋白尿:持续存在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在1-3g以上,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血尿。
水肿:水肿程度可轻可重,一般不如急性肾炎明显,但也是常见表现之一,与蛋白尿导致的低蛋白血症等因素有关。
高血压:多数患者有高血压,且随着病情进展,高血压可能逐渐加重,长期高血压又会加重肾脏损害。
肾功能损害:慢性肾炎患者后期可出现肾功能逐渐减退,表现为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
三、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
急性肾炎:尿沉渣中可见红细胞增多,还可见红细胞管型等,尿蛋白呈阳性。
慢性肾炎:尿蛋白持续阳性,尿沉渣中除了红细胞外,还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管型等,如可见颗粒管型等。
肾功能检查:
急性肾炎:肾功能多正常或轻度受损,血肌酐可轻度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且多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慢性肾炎:早期肾功能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晚期可出现严重的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明显升高,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
血清补体:
急性肾炎:血清补体C3常降低,多于8周内恢复正常,这是急性肾炎的一个典型免疫学特征。
慢性肾炎:血清补体一般正常。
四、肾脏病理检查
急性肾炎:肾脏病理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细胞增生,以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为主,免疫荧光可见IgG及C3呈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
慢性肾炎:肾脏病理表现多样,常见的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不同病理类型,光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肾小球硬化等改变,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也有相应的特征性表现。
五、病程及预后
急性肾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经及时治疗后,一般在数周内病情可逐渐缓解,血尿、蛋白尿等症状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遗留少量尿异常及高血压,但多数也能逐渐恢复。
慢性肾炎:病情迁延,难以治愈,部分患者可逐渐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生活质量受一定影响,预后相对较差,且不同病理类型的慢性肾炎预后也有所差异,如一些病理类型相对较轻的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能进展缓慢,而一些病理类型较重的患者病情进展较快。
总之,通过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脏病理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可以区分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