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患者孕前需肾内和妇产科医生评估,孕期要监测肾功能、血压、蛋白尿,注意饮食管理,预防并发症,选择合适分娩时机和方式,产后仍需监测相关指标并注意哺乳问题,整个过程需多学科协作、全面监测管理以保障母婴安全。
一、孕前咨询与评估
慢性肾炎患者怀孕前需由肾内科和妇产科医生共同评估病情。若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ml/(min·1.73m2)或蛋白尿持续>2g/d,怀孕可能加重肾脏负担,需谨慎考虑。同时要确保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一般血压应<130/80mmHg),因为高血压会增加肾脏损害及妊娠并发症风险。
二、孕期监测
肾功能监测:定期检测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密切关注肾脏功能变化。一般建议每4-6周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肾功能异常情况。因为慢性肾炎孕妇肾功能可能随孕期进展而恶化。
血压监测:每天监测血压,至少早晚各一次。血压升高是慢性肾炎孕妇常见且重要的并发症表现,及时发现血压异常并处理,可降低子痫前期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
蛋白尿监测:定期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了解蛋白尿情况。蛋白尿增多往往提示肾脏病变活动,需积极干预。
三、饮食管理
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轻度降低时,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鸡蛋、牛奶等,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约0.8-1.0g/kg体重;若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需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约0.6-0.8g/kg体重,以优质蛋白为主,减少植物蛋白摄入。
盐分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应<3g,避免进食高盐食物,如咸菜、腌制品等,防止水钠潴留,加重水肿和高血压。
水分摄入:根据尿量调整水分摄入。若尿量正常,一般无需严格限水,但若存在水肿或高血压,需适当限制水分摄入,每日入量不宜过多,以免加重水肿。
四、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子痫前期预防:慢性肾炎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较高,除了严格监测血压、蛋白尿等指标外,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预防,但需密切观察出血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子痫前期表现,如血压进一步升高、蛋白尿迅速增多、头痛、视物模糊等,需及时住院治疗,必要时终止妊娠。
胎儿生长受限预防:密切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通过超声检查监测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了解胎儿生长速度。若出现胎儿生长受限,需积极查找原因,可能需要增加营养摄入、改善胎盘循环等处理措施。
五、分娩时机与方式选择
分娩时机:一般根据孕妇病情、胎儿情况等综合决定。若肾功能稳定、血压控制良好、胎儿发育成熟,可在孕37-38周左右考虑终止妊娠;若出现严重肾功能恶化、血压难以控制、胎儿窘迫等情况,需及时终止妊娠。
分娩方式:多数慢性肾炎孕妇可经阴道分娩,但需密切观察产程进展、血压、胎心等情况。若存在产科指征或肾脏病变严重不适合阴道分娩时,可考虑剖宫产,但剖宫产会增加手术风险及术后感染等风险,需谨慎权衡。
六、产后注意事项
肾功能及血压监测:产后仍需密切监测肾功能、血压等指标,一般建议产后1周、1个月、3个月各复查一次,观察产后身体恢复情况。部分慢性肾炎孕妇产后肾功能可能进一步恶化,需及时处理。
哺乳问题:若病情稳定且未使用对婴儿有明显影响的药物,一般可以母乳喂养。但需告知医生正在哺乳情况,医生会根据使用药物情况综合评估是否适合母乳喂养。同时要注意自身营养补充,保证乳汁质量,以利于婴儿生长发育。
慢性肾炎怀孕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密切协作、全面监测和精心管理的过程,孕妇及家属需积极配合医生的各项监测和治疗措施,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