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是肾炎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但不等同于肾炎,肾炎致蛋白尿是因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改变,非肾炎因素也可致蛋白尿,肾炎还可有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诊断需综合多方面,不同年龄肾炎致蛋白尿有差异,有蛋白尿者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肾炎致蛋白尿者要规范治疗保护肾功能。
一、肾炎导致蛋白尿的机制
肾炎时,肾脏的肾小球滤过膜受到损伤,其通透性发生改变,原本不能或很少滤过的蛋白质就会通过滤过膜进入尿液中,从而出现蛋白尿。例如,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滤过膜上,会引起炎症反应,破坏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使蛋白质漏出。不同类型的肾炎导致蛋白尿的具体机制有所差异,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其免疫复合物沉积等机制导致蛋白尿产生;慢性肾小球肾炎则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缓慢进展的肾小球炎症,滤过膜长期受损,持续出现蛋白尿。
二、非肾炎因素引起的蛋白尿
1.生理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常见于健康人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等情况。例如,剧烈运动后,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暂时增加,导致少量蛋白质漏出,一般蛋白尿程度较轻,去除诱因后蛋白尿可迅速消失。这种情况多见于青壮年,通常是暂时的生理现象,通过休息等可恢复,与肾炎导致的病理性蛋白尿不同。
体位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特点是直立位时出现蛋白尿,而卧位时尿蛋白排泄量正常。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站立时肾脏位置改变、肾静脉受压等因素有关。一般通过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检查可鉴别,这种情况多数预后良好,但也需要定期监测,与肾炎的持续性蛋白尿表现不同。
2.病理性非肾炎因素引起的蛋白尿
肾小管性蛋白尿:主要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的蛋白尿。例如,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重金属中毒(如汞、镉中毒)、间质性肾炎等可损害肾小管,使其重吸收蛋白质的能力下降,从而出现蛋白尿,但这种情况的蛋白尿以小分子蛋白质为主,与肾炎以白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质为主的蛋白尿有所不同。
溢出性蛋白尿:血中异常蛋白质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的蛋白尿。例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产生大量异常的免疫球蛋白轻链,这些轻链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但肾小管不能全部重吸收,从而导致蛋白尿。这种情况与肾炎的发病机制完全不同,是由于血液中蛋白质成分异常引起的。
三、肾炎的其他表现及诊断
肾炎除了蛋白尿外,还可能有其他表现,如血尿(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水肿(可出现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高血压等。诊断肾炎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如肾脏超声等)以及可能的肾活检等。例如,肾活检可以明确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有助于区分不同类型的肾炎,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而蛋白尿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诊断线索,但不能仅凭蛋白尿就诊断为肾炎,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蛋白尿的因素。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肾炎导致蛋白尿的情况也有差异。儿童肾炎中,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较为常见,可出现蛋白尿等表现;老年人肾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病情相对复杂,需要更全面评估。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但一般不会直接导致肾炎,但如果本身有肾脏基础问题,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肾炎的病情发展。对于有蛋白尿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是肾炎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蛋白尿,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是肾炎引起的蛋白尿,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规范治疗,保护肾脏功能,减少蛋白尿对肾脏的进一步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