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间质性肾炎是一组以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肾小管变性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急性肾脏病,病因包括药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表现有光镜、免疫荧光、电镜下的相应改变,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和泌尿系统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肾活检,治疗需去除病因、免疫抑制治疗,预后多数患者去除病因后肾功能可恢复,否则可能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不同人群预后有差异。
病因
药物因素:多种药物可引起,如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等)、利尿剂等。以抗生素为例,有研究表明使用某些特定抗生素后,机体免疫反应被激活,导致肾间质出现炎症细胞浸润。不同性别对药物的代谢可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女性的药物代谢酶活性等可能与男性有别,所以在药物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的风险上可能略有不同。年龄方面,儿童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相对较弱,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能力较差,使用易致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时风险更高。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过敏体质等情况,使用致敏药物后更易引发急性间质性肾炎。
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可诱发。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病原体及其毒素可作为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肾间质炎症。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感染的病原体类型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易感染病毒等,老年人则可能因基础疾病等更易发生细菌感染。性别差异在感染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中相对不突出,但女性在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可能相对较高。有慢性感染病史的人群,再次感染时发生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概率可能增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肾间质组织,引发炎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期女性,这与女性体内激素等因素有关。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的急性间质性肾炎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使病情更为复杂。
病理表现:光镜下可见肾间质水肿,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免疫荧光检查通常为阴性或仅有少量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电镜下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线粒体肿胀等改变。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表现。发热程度因个体和病因不同而异,一般细菌感染相关的可能发热较为明显。皮疹的形态也多样,药物过敏引起的可能为红斑样皮疹等。
泌尿系统症状:可出现尿量改变,如少尿或多尿,少尿可能与肾小管功能受损导致尿液浓缩功能障碍等有关;尿液检查可见血尿、蛋白尿、白细胞尿等,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蛋白尿一般为轻度至中度。
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用药史、感染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对于有明确药物使用史的患者,要仔细了解药物种类、使用时间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药物过敏相关者常见);尿常规有相应的血尿、蛋白尿等改变;肾功能检查可见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反映肾功能受损。
肾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手段,通过肾活检病理检查可明确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肾小管病变情况。
治疗
去除病因:如及时停用可疑药物,控制感染等。停用致敏药物后,部分患者肾功能可逐渐恢复。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预后:大多数患者去除病因后肾功能可逐渐恢复,但若诊治不及时,可能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儿童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密切关注;老年人由于基础状况较差,预后相对可能稍差。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预后有所差异,药物因素导致的在及时停药后多数预后良好,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则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判断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