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间质性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管间质慢性炎症、纤维化和肾小管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因包括药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等,病理有肾间质浸润、纤维增生等表现,临床表现有肾小管功能损害和肾功能减退等,诊断靠实验室、影像学及肾活检,治疗需去除病因和对症支持,预防要避免肾毒性药物、积极治基础病等,儿童、女性等人群需特殊关注及生活方式调整,相关病史者应定期检查。
病因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可导致,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广防己、关木通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马兜铃酸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而引起间质性肾炎。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影响肾髓质血流,导致肾间质损害。
感染因素:某些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可引发,如慢性肾盂肾炎,由细菌感染引起肾盂、肾间质的慢性炎症,反复发作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影响肾功能。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肾间质组织,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可累及肾间质,引起炎症反应和纤维化。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肾间质微血管病变,引起间质纤维化;高尿酸血症时,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间质,引起炎症反应和肾小管损伤。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如髓质囊性肾病等,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家族中有此类疾病患者,后代患病风险增加。
病理表现
肾间质可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肾小管萎缩,肾小球可出现缺血性改变,后期肾小球可发生硬化。
临床表现
肾小管功能损害表现:可出现夜尿增多、低比重尿、肾小管性酸中毒等。夜尿增多是因为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正常成人夜间排尿次数一般不超过1次,尿量不超过750ml,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夜间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加。肾小管性酸中毒可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碳酸氢盐或分泌氢离子功能障碍所致。
肾功能减退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患者可出现贫血、高血压等表现。贫血是因为肾功能减退,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高血压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
诊断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可见尿比重降低、蛋白尿(一般为轻度)、血尿等;肾功能检查可见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功能检查可发现肾小管酸化功能、浓缩稀释功能等异常。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双肾体积缩小、皮质变薄等;肾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可明确肾间质、肾小管的病理改变。
治疗与预防
治疗:首先应去除病因,如停用肾毒性药物、控制感染、积极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对于已出现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纠正酸中毒、电解质紊乱,控制高血压,贫血严重时可纠正贫血等。
预防: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尤其是有肾功能不全风险的人群;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对于泌尿系统感染应及时、规范治疗,避免反复发作;有遗传家族史的人群,应进行遗传咨询和定期体检。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肾脏发育尚未成熟,在用药等方面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肾脏的药物,如有基础疾病应积极、规范治疗,定期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女性患者在泌尿系统感染等方面需注意个人卫生,男性患者也应关注泌尿系统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应保持健康的饮食和作息,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降低患病风险。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如曾有肾毒性药物使用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应定期进行肾功能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