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属于冠心病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与冠心病关联紧密,病理生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长期低灌注、重构,临床表现有相似与不同,诊断需依冠心病基础及心脏结构功能异常证据,治疗均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特殊人群治疗各有需关注要点。
冠心病的分型与缺血性心肌病的关联
冠心病主要分为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是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当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肌长期慢性缺血,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逐渐纤维化,心肌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从而产生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缺血性心肌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多支冠状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心肌长期处于低灌注状态。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发生变性、坏死,随后纤维组织增生,心肌重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改变,例如左心室扩大,心室壁变薄,心肌收缩力下降等。
临床表现的相似与不同
相似之处:两者都与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血供异常有关,都可能有胸痛等心肌缺血相关的表现(不过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胸痛症状可能不如稳定型心绞痛典型,部分患者以心力衰竭等表现为主)。
不同之处:冠心病中的稳定型心绞痛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而缺血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如活动后气短、乏力、水肿等)、心律失常等。
诊断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需要基于冠心病的基础,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病变是诊断缺血性心肌病的重要依据,因为其发病根源是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缺血。
区别:冠心病的诊断可以通过症状、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冠状动脉造影等多种手段。而缺血性心肌病除了要明确冠状动脉病变外,还需要有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相应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证据,例如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
治疗上的相关性
治疗上都需要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干预,例如改善心肌缺血,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抗血小板聚集,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等;调节血脂,如他汀类药物等。对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还需要针对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等。但在治疗心力衰竭时,要考虑到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肌的特殊性,用药需要更加谨慎,例如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滴定,以避免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
特殊人群的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人本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发生缺血性心肌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时,要更加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例如在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监测电解质,因为老年人电解质紊乱的风险较高,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
女性人群:女性冠心病的发病年龄通常比男性晚,但发生缺血性心肌病的机制与男性类似。女性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一些药物对月经等生理周期的影响,以及激素水平变化对心肌的可能影响,但主要的治疗原则与男性相似,仍以改善心肌血供、抗心肌重构等为主。
有其他基础疾病人群:如有糖尿病的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肌病时,血糖的控制非常重要,因为高血糖会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在治疗过程中,要协调好糖尿病的降糖治疗与缺血性心肌病治疗药物之间的关系,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但对于老年人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患者可能有所调整),以减轻心脏后负荷,延缓缺血性心肌病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