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肾性贫血需进行病史采集,询问肾脏疾病史及贫血相关表现;体格检查观察面色等并测血压;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看Hb等、生化查肾功能等指标及铁代谢等,还有尿常规、骨髓穿刺等;需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其他原因贫血鉴别,综合以上步骤判断是否为肾性贫血及明确病情等情况。
一、病史采集
1.肾脏疾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等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病史,因为这些疾病是导致肾性贫血的常见病因,不同的肾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可能影响肾脏的功能,进而影响红细胞生成相关因子的产生,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分泌减少。
2.贫血相关表现:了解患者是否有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贫血相关的症状,以及这些症状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对贫血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女性可能在月经周期等方面受影响更明显。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态:观察患者的面色、睑结膜、甲床等部位的颜色,面色苍白、睑结膜及甲床苍白是贫血常见的体征表现。不同年龄人群面色观察有差异,儿童可能通过观察口唇、手掌等部位;老年人由于皮肤老化等因素,面色观察相对困难,需结合其他指标。
2.血压:检查血压,肾性贫血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血压可能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影响贫血的治疗和预后,不同年龄阶段血压正常范围不同,儿童有其特定的血压正常范围标准。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红蛋白(Hb):Hb水平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肾性贫血患者Hb通常低于正常范围。不同年龄正常Hb值不同,儿童各年龄段有相应的正常参考值,如新生儿Hb正常范围为145~220g/L,6个月-6岁儿童Hb正常范围为110~160g/L等。
红细胞计数(RBC):RBC数量也会减少,红细胞形态可能有改变,如出现畸形红细胞等。
血细胞比容(HCT):HCT降低,反映血液中红细胞容量减少。
2.生化检查
肾功能指标:检测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了解肾脏功能损害程度,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而肾功能受损是导致肾性贫血的重要原因,不同年龄肾功能相关指标正常范围不同,儿童肾功能发育未完善,其正常参考值与成人不同。
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肾性贫血患者常存在EPO分泌不足,血清EPO水平降低,EPO是刺激骨髓造血的重要因子,肾脏受损时其分泌减少会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铁代谢指标:检测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肾性贫血患者可能存在铁代谢异常,如铁缺乏或铁利用障碍等情况,血清铁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提示可能存在铁缺乏,而铁过载时血清铁蛋白升高等,不同年龄铁代谢指标正常范围有差异。
3.其他检查
尿常规:检查尿液中是否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有助于明确肾脏疾病的类型和病情,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尿常规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
骨髓穿刺检查:必要时进行骨髓穿刺,了解骨髓造血情况,肾性贫血患者骨髓象通常显示增生活跃,但红细胞系增生相对减低,不同年龄骨髓穿刺的操作和结果判断需考虑年龄因素,儿童骨髓穿刺有其特定的操作规范和正常骨髓象参考值。
四、鉴别诊断
1.与其他原因贫血鉴别
缺铁性贫血:虽然也有Hb降低等表现,但铁代谢指标和EPO水平不同,缺铁性贫血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而EPO正常或升高,可通过铁代谢检查及对铁剂治疗的反应等进行鉴别。
巨幼细胞贫血:多有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的病因,骨髓象可见巨幼红细胞等,与肾性贫血的骨髓象及病因等不同,可通过相关维生素水平检测等进行鉴别。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鉴别诊断等步骤,综合判断患者是否为肾性贫血,并明确其病情严重程度及相关病因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