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及血常规)、尿液检查(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沉渣镜检)、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及肾活检(病因不明等情况时采用),各检查从不同方面对慢性肾衰竭的病情、病因等进行评估,辅助诊断与治疗。
血肌酐(Scr):是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在肌肉代谢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血肌酐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反比。当慢性肾衰竭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会升高。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会影响血肌酐水平,一般成年男性血肌酐正常范围约53~106μmol/L,成年女性约44~97μmol/L,儿童会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如婴儿血肌酐正常范围约27~62μmol/L等。
尿素氮(BUN):也是反映肾功能的指标之一,但容易受饮食等因素影响。正常成人空腹尿素氮为3.2~7.1mmol/L,其水平升高除了肾功能受损外,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等情况也可导致升高。
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得出,能更准确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状态。它综合考虑了血肌酐、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对于慢性肾衰竭的分期等有重要指导意义。
血常规: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出现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等。这是因为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同时,还可能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功能异常,血小板功能也可能受影响等。
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观察尿液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等一般性状,以及有无蛋白尿、血尿、管型等。慢性肾衰竭患者尿常规可出现蛋白尿(尿蛋白阳性),尿中可能有红细胞、白细胞等,还可能出现管型,如颗粒管型等。尿蛋白的量可反映肾脏受损的程度,一般大量蛋白尿提示肾脏病变较严重。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测量患者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能更精确地评估蛋白尿的程度。正常情况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应小于150mg,慢性肾衰竭患者该指标会明显升高,定量结果越高,提示肾脏损伤越重。
尿沉渣镜检: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的数量和形态。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尿液异常的原因,比如发现红细胞管型提示可能有肾小球源性血尿,对慢性肾衰竭的病因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帮助。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肾脏大小:可以通过超声观察肾脏的形态和大小。早期慢性肾衰竭时肾脏大小可能正常或轻度增大,随着病情进展,肾脏会逐渐缩小,实质变薄。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肾衰竭肾脏大小变化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慢性肾衰竭,肾脏多呈双侧对称性缩小;而多囊肾导致的慢性肾衰竭,肾脏会增大且有多个囊肿等异常回声。
肾脏结构:超声还能观察肾脏的结构,如肾盂、肾盏的情况等。慢性肾衰竭患者可能出现肾盂积水等结构异常情况,有助于排查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梗阻等导致肾衰竭的因素。
CT或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诊断有帮助,如怀疑肾脏肿瘤、血管畸形等情况时,CT或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解剖结构,辅助明确慢性肾衰竭的病因。例如CT血管造影(CTA)可以评估肾脏血管的情况,了解是否存在肾动脉狭窄等影响肾脏血流的因素,进而对慢性肾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肾活检
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病情进展较快或需要明确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肾活检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通过肾活检取少量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如肾小球肾炎的具体病理亚型、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程度等,从而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等,在检查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等情况,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谨慎操作,要综合考虑其风险收益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