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的诊断需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病史要询问儿童和成年患者相关情况,临床表现有少尿、无尿、水肿、高血压、消化系统症状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尿常规等指标变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可助排查肾脏大小、结构及尿路梗阻、血管病变等情况来准确诊断。
一、急性肾衰竭的诊断标准
(一)病史与临床表现
1.病史方面
对于儿童患者,需询问是否有肾脏疾病既往史、感染史(如链球菌感染后可能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导致急性肾衰竭)、用药史(某些肾毒性药物的使用可能是诱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外伤或手术史等。例如,有肾毒性药物使用史的患儿,需警惕药物导致的急性肾衰竭。对于成年患者,要了解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因为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可导致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急性加重,也需询问是否有尿路梗阻相关的情况,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病史,这可能引起急性尿路梗阻性肾衰竭。
临床表现上,患者可能出现少尿或无尿,儿童少尿定义为24小时尿量少于200ml,无尿为少于30-50ml;成人少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无尿少于100ml。也有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尿量正常或增多,但血肌酐仍进行性升高。还可能伴有水肿,尤其是下肢、眼睑等部位水肿,这与水钠潴留有关;高血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相关;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是因为毒素蓄积影响胃肠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肌酐(Scr)
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急性肾衰竭时,血肌酐会迅速升高。一般来说,成人血清肌酐每日上升44.2-88.4μmol/L,儿童上升速度可能因年龄等因素有所不同,但也会出现明显的升高趋势。例如,在急性肾小管坏死等导致的急性肾衰竭中,血肌酐可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
2.尿素氮(BUN)
尿素氮也会升高,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等,其升高程度可能不如血肌酐特异,但结合血肌酐等指标可辅助诊断。一般情况下,急性肾衰竭时BUN升高较血肌酐更为明显,不过也有一定个体差异。
3.肾小球滤过率(GFR)
通过公式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如基于血肌酐的CKD-EPI公式等。急性肾衰竭时GFR会明显下降,这是诊断急性肾衰竭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儿童患者,有专门针对儿童的GFR估算公式,考虑儿童的年龄、身高、血肌酐等因素进行计算,以更准确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
4.尿常规
可发现尿液中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导致的急性肾衰竭,尿常规中可出现红细胞管型、蛋白尿等;急性间质性肾炎引起的急性肾衰竭,可能有白细胞尿、嗜酸性粒细胞尿等。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对于儿童和成人都适用。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急性肾衰竭时,肾脏可能增大(急性肾小管坏死等情况)或正常大小(肾前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肾衰竭早期肾脏大小可正常)。通过超声还可以排查尿路梗阻情况,如是否存在肾盂积水、输尿管扩张等,这对于判断是否为尿路梗阻性急性肾衰竭非常重要。例如,发现肾盂积水,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梗阻,需要进一步明确梗阻原因。
2.CT或MRI检查
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诊断有帮助,如怀疑肾脏血管病变导致的急性肾衰竭,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以清晰显示肾脏血管的情况,如是否有肾动脉栓塞、肾静脉血栓等。对于儿童患者,需谨慎选择辐射剂量较大的检查,优先考虑超声等无创检查,必要时再考虑CT或MRI检查。
急性肾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准确判断有助于及时制定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段患者在诊断过程中需根据各自特点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