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肾脏自身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性肾病;全身性疾病累及肾脏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以及其他因素如肾缺血、滥用肾毒性药物等,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在不同病因引发肾衰竭上有不同表现,儿童和老年人在部分病因导致肾衰竭方面各有特点。
一、肾脏自身疾病
1.肾小球肾炎:多种病因可引发肾小球肾炎,比如感染因素,像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后可能诱发急性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因素也会导致,如狼疮性肾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会破坏肾小球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肾脏的滤过等正常生理功能,逐步引起肾衰竭。儿童患肾小球肾炎时,若治疗不及时或病情反复,更易向肾衰竭发展,因为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对疾病的抵御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弱。
2.肾小管间质性肾病:药物因素是常见诱因之一,某些抗生素、镇痛药等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损伤肾小管间质,如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能导致马兜铃酸肾病,属于肾小管间质性肾病范畴,会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等功能以及间质的正常结构,随着病情进展可引发肾衰竭。老年人由于肾功能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减退,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所以更易受到药物相关肾小管间质性肾病的影响,增加肾衰竭风险。
二、全身性疾病累及肾脏
1.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会损伤肾脏的微血管,导致肾小球硬化等病变。据相关研究,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会逐渐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进而进展到肾衰竭阶段。在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概率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长期高血糖对肾脏的损害是关键因素,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更为严重,血糖更难控制,也会加速糖尿病肾病向肾衰竭发展的进程。
2.高血压肾病: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动脉硬化,肾实质缺血,进而导致肾脏功能逐渐减退。高血压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高血压肾病,随着血压控制不佳的时间延长,肾衰竭的发生风险逐渐增加。老年人本身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若同时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等,血压更难平稳控制,也就更易引发高血压肾病及后续的肾衰竭。
三、尿路梗阻
1.尿路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尿路结石可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引起梗阻上方尿路积水,长期尿路梗阻会使肾盂内压力增高,压迫肾实质,影响肾脏的血液循环和正常功能,最终导致肾衰竭。儿童尿路结石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存在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引发尿路梗阻进而导致肾衰竭,儿童一旦发生尿路结石,由于其尿路相对较细,梗阻更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2.前列腺增生:多见于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会导致尿道狭窄,尿液排出困难,引起双肾积水等情况,长期的尿路梗阻会损害肾脏功能,逐步发展为肾衰竭。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若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出现尿路梗阻相关的肾衰竭问题。
四、其他因素
1.肾缺血:严重脱水、大出血、休克等情况可导致肾缺血,使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若不能及时纠正,会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等,进而发展为肾衰竭。儿童在发生严重腹泻导致脱水时,由于其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出现肾缺血情况而引发肾衰竭;老年人本身肾脏储备功能下降,在发生低血压等情况时,肾缺血的耐受性更差,更容易导致肾衰竭。
2.滥用肾毒性药物:除了前面提到的镇痛药、某些抗生素外,还有一些其他药物也具有肾毒性,如某些抗肿瘤药物等,长期或不当使用这些肾毒性药物会损伤肾脏细胞,影响肾脏功能,逐步引起肾衰竭。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药物肾毒性的易感性不同,儿童由于肾脏发育尚未成熟,对肾毒性药物更为敏感,应严格避免使用有肾毒性的药物,而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退,使用药物时也需要更加谨慎,防止因药物导致肾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