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是肾炎重要表现但不等同于肾炎,肾炎患者蛋白尿以肾小球源性为主且不同类型有差异,还有生理性、病理性非肾炎致蛋白尿情况,鉴别需从病史、伴随症状、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
一、肾炎患者蛋白尿的特点
1.肾小球源性蛋白尿为主:肾炎多因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导致蛋白尿产生,此时尿中蛋白质以小分子或中分子的白蛋白等为主,是肾小球源性蛋白尿。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蛋白定量可从少量到大量不等,一般为(+)到(+++)甚至更多,尿蛋白成分以白蛋白等为主。
2.不同类型肾炎蛋白尿表现有差异
急性肾小球肾炎:起病初期多数患者有蛋白尿,一般尿蛋白定量多在0.5-3.5g/d之间,常为非选择性蛋白尿,但随着病情好转,蛋白尿可逐渐减少、消失。
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是其基本表现之一,尿蛋白量多少不一,可从少量持续到大量,长期大量蛋白尿可加重肾脏损伤,促进病情进展,患者尿蛋白定量可在数克每天,尿蛋白成分也以白蛋白等肾小球源性蛋白为主。
二、其他可引起蛋白尿的情况
1.生理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等因素可导致暂时性蛋白尿,一般尿蛋白定量较少,通常小于1g/d,诱因去除后蛋白尿可迅速消失,且尿蛋白成分以白蛋白为主,但为一过性,与肾炎的持续性或反复性蛋白尿不同。例如,长跑后可能出现功能性蛋白尿,休息后复查尿蛋白可恢复正常。
直立性蛋白尿:常见于青春发育期少年,于直立位时出现蛋白尿,而卧位时尿蛋白消失,尿蛋白定量一般小于1g/d,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直立时肾静脉受压等因素有关,这种情况需与肾炎相鉴别,通过长时间动态观察尿蛋白变化等可辅助区分。
2.病理性蛋白尿但非肾炎所致
肾小管性蛋白尿:多由肾小管受损引起,尿中蛋白质以小分子蛋白为主,如溶菌酶、β-微球蛋白等,常见于间质性肾炎、药物或重金属中毒性肾病等,与肾炎以肾小球源性蛋白尿为主不同。例如,某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使用不当可导致肾小管损伤,出现肾小管性蛋白尿。
溢出性蛋白尿:血中异常蛋白质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而不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所致的蛋白尿,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中出现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可从尿中排出形成溢出性蛋白尿,尿蛋白成分主要是异常的轻链蛋白,与肾炎的蛋白尿来源不同。
三、蛋白尿与肾炎的鉴别诊断
1.病史方面
肾炎患者:可能有前驱感染史,如链球菌感染后1-3周出现急性肾炎表现;慢性肾炎患者多有长期的肾脏病史,病情迁延反复。
非肾炎引起蛋白尿者:有相应的诱因或基础疾病史,如功能性蛋白尿多有明确的诱发因素,肾小管性蛋白尿有药物、中毒等相关病史,溢出性蛋白尿有血液系统等相关基础疾病史。
2.伴随症状方面
肾炎患者:除蛋白尿外,常伴有血尿(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水肿(可从眼睑、下肢开始水肿)、高血压等表现,急性肾炎患者还可能有少尿等表现,慢性肾炎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如乏力、食欲减退等。
非肾炎引起蛋白尿者:肾小管性蛋白尿患者可能伴有肾小管功能受损相关表现,如夜尿增多等;溢出性蛋白尿患者有原发病相关表现,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有骨痛、贫血等表现。
3.辅助检查方面
尿蛋白电泳:可帮助区分蛋白尿是肾小球源性还是肾小管源性等,肾小球源性蛋白尿以中分子白蛋白等为主,肾小管源性蛋白尿以小分子蛋白为主等。
肾活检:是鉴别蛋白尿是否由肾炎引起的金标准,通过肾活检病理检查可明确肾脏组织病变的类型、程度等,从而准确判断是否为肾炎及肾炎的具体分型等,例如通过肾活检可区分是微小病变型肾病(属于肾小球疾病)还是其他非肾炎导致蛋白尿的肾脏病变。
总之,蛋白尿只是肾炎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但蛋白尿的出现不一定就是肾炎,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伴随症状及多项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来明确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