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致肾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分急性和慢性,有相应病因、特点、临床表现,可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上急性肾衰竭需去除病因、必要时肾脏替代治疗,慢性肾衰竭要基础疾病治疗、营养治疗、肾脏替代治疗等。
一、肾衰竭的定义
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肾脏具有过滤血液、排出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重要功能,当肾衰竭发生时,这些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分类及特点
(一)急性肾衰竭
1.病因:多由肾前性因素(如大量失血、脱水等导致肾脏灌注不足)、肾性因素(如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坏死等)、肾后性因素(如尿路梗阻)引起。
2.特点:起病较急,若能及时去除病因,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恢复。例如,因脱水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患者,补充血容量后,肾功能有可能恢复正常。
(二)慢性肾衰竭
1.病因:通常是由慢性肾脏疾病逐渐进展而来,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
2.特点: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尿毒症。例如糖尿病肾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逐渐硬化,肾功能逐步下降。
三、主要临床表现
(一)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1.钠、钾代谢异常:慢性肾衰竭患者可能出现钠代谢紊乱,表现为低钠血症或高钠血症;钾代谢异常可出现高钾血症,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在儿童慢性肾衰竭中,由于其肾功能调节能力更弱,电解质紊乱可能更早出现且更易加重。
2.酸碱平衡失调:常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食欲减退、呕吐、乏力等,严重时可影响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
(二)各系统受累表现
1.消化系统: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早期可能被忽视。在儿童中,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进食差等情况。
2.心血管系统:可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等。高血压是慢性肾衰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长期高血压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
3.血液系统:常见贫血,由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所致。儿童慢性肾衰竭患者贫血出现较早且程度可能更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体力活动。
4.呼吸系统:严重肾衰竭时可出现尿毒症肺炎等,表现为呼吸困难等。
5.神经系统:可出现乏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晚期可出现意识障碍等。
四、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1.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血肌酐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当肾功能受损时,血肌酐会升高。例如,急性肾衰竭患者血肌酐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
2.尿常规: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异常,有助于明确肾脏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等。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可能出现缩小等形态学改变;急性肾衰竭患者肾脏大小可能正常或增大。
2.CT等检查:对于诊断肾后性因素引起的肾衰竭有帮助,如发现尿路梗阻的部位等。
五、治疗原则
(一)急性肾衰竭治疗
1.去除病因:如纠正休克、解除尿路梗阻等。对于因脱水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患者,积极补充液体恢复肾脏灌注。
2.肾脏替代治疗:当患者出现严重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
(二)慢性肾衰竭治疗
1.基础疾病治疗:如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延缓肾功能恶化。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是关键。
2.营养治疗:合理的营养摄入很重要,保证优质低蛋白饮食,同时补充足够的热量,以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蛋白质的分解。儿童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生长发育的需求,营养治疗需要更加精准地调整。
3.肾脏替代治疗:当慢性肾衰竭进展到尿毒症阶段时,常需进行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治疗。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衰竭的有效方法,但需要合适的供体且术后有免疫排斥等问题需要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