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是通俗表述血液脂质成分超正常范围,高脂血症是医学专业术语指血浆血脂成分异常的疾病,高血脂无严格统一诊断标准,高脂血症有明确实验室诊断标准,二者长期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等风险且影响健康风险因年龄、性别、家族史等而异,干预有生活方式干预共性但高脂血症达一定程度可能需药物治疗且不同人群干预有差异。
高脂血症:是医学上的专业术语,是指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脂成分高于正常范围,同时可能伴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类疾病。它是一个更为规范、全面的疾病诊断术语,从疾病诊断的角度来定义血脂异常的情况。
二者的诊断标准
高血脂:一般没有严格统一的、像高脂血症那样基于实验室检查明确标准值的通俗说法,但通常以血脂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作为大致判断依据,比如总胆固醇正常参考值一般在2.9~5.2mmol/L,甘油三酯正常参考值一般在0.56~1.7mmol/L等,当超过这些范围时可认为存在高血脂情况,但相对比较宽泛表述。
高脂血症:有明确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规定:总胆固醇(TC)≥6.2mmol/L、甘油三酯(TG)≥2.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1mmol/L为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mmol/L为降低。满足其中一项或多项血脂指标异常即可诊断为高脂血症。
二者的影响及相关健康风险
高血脂:若长期处于高血脂状态,同样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进而可能引发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只是相对高脂血症来说,没有像高脂血症那样系统全面地将各种血脂指标异常与疾病风险紧密关联起来,更强调的是血脂水平升高这一现象对健康的潜在危害。
高脂血症:明确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比如高胆固醇血症会导致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腔狭窄,影响血液供应;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会影响血液流变学,增加血液黏稠度,也不利于血管健康,长期的高脂血症还可能对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引发脂肪肝等疾病。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高脂血症带来的健康风险表现有所不同,比如儿童时期如果存在家族性高脂血症相关基因缺陷等情况,可能会更早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表现;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高脂血症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更高。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HDL-C水平可能降低,高脂血症带来的心血管风险会进一步增加;男性相对来说在相同血脂异常程度下,患病风险也与自身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比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的男性,高脂血症引发疾病的风险比生活方式健康的男性高很多。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本身携带高脂血症相关易感基因,患病风险比一般人群明显增高,需要更密切监测血脂情况并采取干预措施。
干预措施的共性与差异
共性:无论是高血脂还是高脂血症,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有很多共性内容,都需要提倡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取;都需要建议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都要强调戒烟限酒等。
差异:高脂血症因为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当血脂异常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比如他汀类药物可用于降低LDL-C,贝特类药物可用于降低TG等,而单纯的高血脂如果血脂异常程度较轻,可能先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只有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才考虑是否需要药物治疗。不同人群在干预措施选择上也有差异,比如儿童高脂血症的干预更强调在保证正常生长发育营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整和适当运动,药物治疗非常谨慎;孕妇高脂血症的干预需要特别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主要以饮食和适度运动为主;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在干预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身体机能状况,选择相对安全、对身体负担小的干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