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需从休息与活动、饮食管理、病情监测、并发症防治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管理。急性期严格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根据水肿、尿量等调整水分、盐分、蛋白质摄入;密切监测尿量、血压、尿常规;警惕并防治高血压脑病、严重循环充血、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婴幼儿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学龄儿童要避免劳累、保证睡眠和心理调适。
一、休息与活动
1.急性期: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后急性期需严格卧床休息,一般2-3周,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肿减退、血压正常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这是因为急性期肾脏处于炎症反应状态,过多活动会加重肾脏负担,影响恢复。例如,患儿在卧床期间可进行室内轻度活动,如在床边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2.恢复期:病情稳定后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仍需注意避免劳累,一般3个月内不参加剧烈运动。随着身体恢复,可从轻度的户外活动开始,如在小区内缓慢行走等,逐渐过渡到正常的学习和活动,但要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不同患儿恢复速度不同,需个体化对待。
二、饮食管理
1.水分摄入:根据水肿程度和尿量调整水分摄入。若有水肿及少尿,应限制水分摄入,每日入量为前一日尿量加上不显性失水量(约300ml/m2);若水肿消退、尿量正常,则可恢复正常水分摄入。例如,若患儿每日尿量为500ml,不显性失水量约300ml,那么当日水分入量应控制在800ml左右。
2.盐分摄入:有水肿和高血压时,应限制钠盐摄入,一般每日盐摄入小于3g;水肿消退、血压正常后可恢复正常饮食。因为过多钠盐摄入会加重水肿和高血压,影响病情恢复。比如,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
3.蛋白质摄入:急性期应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鸡蛋、牛奶、鱼肉等,每日约0.5g/kg;肾功能恢复后可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至正常量。这是由于肾脏炎症时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功能下降,过多蛋白质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
三、病情监测
1.尿量监测:密切观察患儿尿量变化,记录每日尿量、颜色等。尿量的变化是反映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若尿量持续减少,可能提示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例如,每日固定时间测量尿量并做好记录,若发现尿量较前明显减少,应及时就医。
2.血压监测:定期测量血压,关注血压变化情况。高血压是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血压波动过大可能影响病情预后。可每日测量2-3次血压,若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需及时处理。
3.尿常规监测:定期复查尿常规,了解尿蛋白、红细胞等指标的变化。通过尿常规检查可以评估肾脏的损伤程度和恢复情况,一般每周复查1-2次尿常规,直至尿常规恢复正常后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
四、并发症防治
1.高血压脑病:若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需警惕高血压脑病的发生。应及时降低血压,可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同时,要让患儿保持安静,避免刺激。
2.严重循环充血:表现为气促、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此时应严格限制水钠摄入,使用利尿剂减轻循环充血,如呋塞米等利尿剂可增加尿量,减轻水肿和循环充血状态。
3.急性肾衰竭:若出现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等情况,需按急性肾衰竭处理,必要时可进行透析治疗。对于小儿急性肾衰竭,透析治疗需根据患儿的体重、病情等个体化制定方案,以帮助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过多水分。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家长需更加密切观察尿量、精神状态等。在饮食管理上,要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方案进行,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加重肾脏负担。例如,对于婴幼儿的水分摄入,要精确计算并严格控制。
2.学龄儿童:学龄儿童在恢复期要注意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睡眠,同时要注意心理调适,因为疾病可能会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儿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