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病史采集(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因素)、体格检查(观察一般情况、测血压、查水肿及肾脏相关体征)、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肾功能、血常规、血生化等)、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及必要时肾活检病理检查来确诊肾衰竭,明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以制定治疗方案。
一、病史采集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肾衰竭的病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与先天性肾发育异常、遗传性肾病等相关;老年人则多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慢性疾病进展有关。例如,先天性多囊肾在儿童中可发现家族遗传史相关表现,而老年人糖尿病肾病往往有较长时间的糖尿病病史。
性别因素:某些疾病导致的肾衰竭在性别上有一定差异,如狼疮性肾炎多见于女性。
生活方式:长期高盐饮食可能增加高血压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导致肾衰竭;长期大量饮酒可损伤肝脏和肾脏,增加酒精性肾病的发生可能;过度劳累可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或加重肾脏疾病。
病史: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肾脏疾病史,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是否有其他系统慢性疾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是否有药物滥用史,某些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肾脏。
二、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营养状况等。肾衰竭患者可能出现精神萎靡、消瘦等表现。
血压:测量血压,肾衰竭常伴有高血压,尤其是肾性高血压,血压升高可能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
水肿:检查是否有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肾衰竭患者由于水钠潴留等原因可出现水肿。
肾脏相关体征:触诊肾脏大小等,急性肾衰竭患者肾脏可能体积正常或增大,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多缩小。
三、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
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可反映肾脏滤过功能受损情况,肾衰竭时尿蛋白含量通常异常。
血尿:可发现镜下或肉眼血尿,提示肾小球或肾小管等部位可能存在病变。
管型尿:如出现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对诊断肾脏疾病有一定提示意义。
肾功能检查:
血清肌酐(Scr):是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通过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时,血清肌酐升高,肌酐清除率(Ccr)可更准确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Ccr降低提示肾功能受损。
血清尿素氮(BUN):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排出,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蛋白质摄入过多或消化道出血等情况时,血清尿素氮可升高,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如肌酐特异。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根据患者的血清肌酐、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计算得出,能更准确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早期肾衰竭时eGFR可能已有下降。
血常规:肾衰竭患者常出现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等,这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有关。
血生化检查:可了解患者的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情况,肾衰竭时常见高钾血症、低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四、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肾脏大小:急性肾衰竭时肾脏可能体积正常或增大,慢性肾衰竭时肾脏多缩小且实质回声增强。
肾脏结构:可观察肾脏有无结石、囊肿、肿瘤等病变,有助于明确肾衰竭的病因。例如,多囊肾患者超声下可见双肾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
CT或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肾脏病变,如肾脏肿瘤、血管畸形等,CT或MRI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结构信息,帮助明确肾衰竭的病因。
五、肾活检病理检查
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病情复杂的肾衰竭患者,肾活检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获取肾脏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类型,如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分型、肾小管-间质病变的情况等,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但肾活检有一定的禁忌证,如严重出血倾向、重度高血压未控制等情况需谨慎选择。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必要时的肾活检病理检查等综合手段,来确诊肾衰竭,并明确其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从而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